印象臺灣之三:北回歸線
陳蕙卿(一棵楊先生)
正午已過,灼熱的陽光愈發(fā)從藍天白云間,盡情的傾瀉了下來,熱度在四周流轉(zhuǎn)著。
離開坐落在花蓮的大理石加工廠,雙層巴士繼續(xù)一路向南沿海岸線行走。躺在巴士上層的椅子上,閉上眼睛,眼前依舊是由臺灣的“榮民”(隨國民黨來到臺灣的軍人和他們的后代),用自己的雙手,憑著聰敏和智慧,采用臺灣本地的石材,加工而成的圖案絢麗,品質(zhì)精良的大理石精品。輕輕地回味贊賞之余,腦子里又閃現(xiàn)出另一幅圖畫,來臺灣之前,我曾去了一趟祖國的西南邊陲,在云南大理的大理石石材加工廠,看見的是同樣的圖文絢麗,同樣的精工細雕,同樣的祥瑞的圖騰。遠隔千山萬水的炎黃子孫們,他們的手法,雕工和思慮是多么的默契,這真是“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是親人”啊!
沿著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qū),雙層巴士一路繼續(xù)南行。臺灣的地勢西緩東高,所以,雙層巴士在東部陡峭的山巖間蜿蜒而行,穿山洞,過峽谷,跨險途,一路顛簸之中,那一望無際的蔚藍色的東太平洋海水,卻始終親吻在你的眼簾和視線之內(nèi)。偶或遇上稍稍平坦的淺淺的沙灘,還可見幾個孩童在海邊嬉戲,海天相接中,那一片片醉人的綠,也就蔥蘢在你的心田中了。
北回歸線橫貫臺灣寶島,自西向東途徑云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qū),嘉義市,阿里山國家風景區(qū),穿越東部險峻的高山,到達東部海洋國家風景區(qū)。在氣候和物種上,將臺灣劃為了熱帶和亞熱帶兩個區(qū)域。車行不久,我們便到達了位于石門南端的北回歸線。遠遠地,便看見車行道上,有兩條長長的碑石的影子臥在潔凈的柏油路上,正驚疑間,抬頭便看見了佇立在路旁一座塔狀的白色立柱,上有一個小圓頂,立柱的上部寫著“北回歸線”四個醒目的大字。
在北回歸線所經(jīng)過的國家和地區(qū)中,因為所屬大陸的位置與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不同所致,大部分均為雨量少,氣候炎熱,晝夜溫差大的熱帶沙漠氣候,或是草原氣候,然而,在印度,孟加拉,緬甸,中國大陸和臺灣,卻是氣候濕潤,雨量豐沛,森林茂密的亞熱帶,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與其他干旱地區(qū)相比,呈現(xiàn)出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觀。又由于地球自身和地殼運動等的原因,目前北回歸線正在往南不為人所關(guān)注的緩慢移動,所以北回歸線又被稱為移動的北回歸線。
畢竟是在熱帶了,站在北回歸線碑下的陽光里,直射的太陽讓人睜不開眼,汗氣從全身的每一個毛孔里往外排泄著。海風交織著,清涼與酷熱總是讓人在愜意與躁動中感受著。有趣的是地上的一塊字碑:立桿不見影。它告訴我們,太陽在夏至日直射北回歸線,這也是北半球一年中最長的一天,這一天的正午時分太陽是直射的,北回歸線上所有的直立物都了無蹤影。如果不信,下一個夏至日(約6月21日),記得回到此地,可站在北回歸線碑的縫隙中,看看你的影子是否還在?
但愿在下一個夏至日到來的時候,我能再度來到此地,如愿的站在北回歸線的碑隙中,看看我的影子是否還在?
夜色中,燈火次第的臺東市也就在出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