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
來源:作者:任渭民時間:2012-08-07熱度:0次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
黃河,自壺口南下,就像一群雄獅在高山峽谷中奔騰,直往龍門山而來。
站在龍門大橋向上游望去,但見壁立千仞,夾岸對峙,形狀如門。河水恰似一條怪蟒從石門里沖了出來,又挾風(fēng)帶雷般從橋下咆哮而過,峽谷中的冷風(fēng)隨聲撲面而來,觸目驚心,令人贊嘆不已。再看河谷里更是聲勢奪人,氣魄不凡,在那西山之北,有石橫出河中,水流先由北向西而下,但受到西面巖壁阻擋,便折而向東,又逢東面巖壁相逼,如此往復(fù)回蕩,洪濤漫卷,急流三折,水霧彌天。這就是著名的勝景“龍門疊浪”,昔人有詩云:“龍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河流的跌口處有一巨石屹立在激流之中,只見滔滔大浪撞擊在巨石之上,吼聲如雷,山鳴谷應(yīng),聲聞數(shù)里。那震耳欲聾的聲音,和水石相搏的場面,氣勢磅礴,驚天動地。
龍門,地勢險峻,鬼斧神工,是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地方,所以民間流傳著許多優(yōu)美動人的傳說故事,大禹“降龍鎖蛟”、“鯉魚跳龍門”便是最富有代表性的傳說。相傳這塊龍門巨石曾經(jīng)是禹王鎖蛟的地方。當(dāng)初大禹帶領(lǐng)著治水大軍由積石山開始,一路疏川浚河,經(jīng)歷千辛萬苦,沖破艱難險阻來到這里,不料被這巍巍高聳的龍門山擋住了去路,黃河在這里泛濫成災(zāi),天下百姓叫苦不迭。為了消除水患,拯救黎民,大禹下令開山劈石。奇怪的是,每次鑿開的缺口只一夜之間就又合攏了。大禹從附近的幾個老人口中探聽到此山名叫龍門山,是由一條巨龍變化而成的。要鑿開它,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為此,大禹想了很久,忽然計上心來,他召集大家晝夜不息,輪班開鑿,不給巨龍留一點兒喘息之機(jī),如此這般,果然把惡龍攔腰斬斷了。黃河沖出龍門,一瀉千里。為害多年的水患終于平息了。
可是那條惡龍還有一個小兒子“蛟”,繼續(xù)作惡。大禹又和大家一起把這條惡蛟用石鎖牢牢地鎖在龍門河心的巨石上。降服了惡蛟后,黃河兩岸的百姓才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日子。
相傳大禹把龍門鑿好后,決定挑選一些能躍上龍門的魚兒來守護(hù)龍門。這個消息傳到東海后,一群群金背鯉魚、白肚鯉魚、灰眼鯉魚便成群結(jié)隊地向龍門游來。誰知,黃河里泥沙很大,寸步難行。那些灰眼鯉魚還離龍門很遠(yuǎn)就經(jīng)受不住了??山鸨初庺~和白肚鯉魚卻迎著激浪,克服重重困難爭相來到龍門腳下,向禹王報名應(yīng)試。禹王高興地說:“魚龍本是同根生,躍上龍門便成龍。”鯉魚一聽躍上龍門就能成龍十分高興,立即鼓腮搖尾,使盡平生力氣向上躍去,沒想到只躍上一丈多高就跌了下來。原來那龍門有一百丈高,要躍上去談何容易。但它們并不灰心,日夜苦練甩尾跳躍之功,直練了七七四十九天,能躍上七七四十九丈高,可是離龍門仍然相距很遠(yuǎn)。怎樣才能跳上龍門呢?那個帶頭的鯉魚尋思,硬跳是不行的。忽然它發(fā)現(xiàn)河水沖在龍門巨石上,浪花一濺幾十丈高,便想到借水力跳上龍門。只見它竄出水面,躍上浪峰,又用尾巴猛擊浪尖,一躍而起,輕輕落在了龍門上。大禹見這條金背鯉魚智勇雙全,便在它頭頂上點了個紅點兒,頓時魚龍幻化,這條鯉魚變成了一條黃金龍。大禹命黃金龍帶領(lǐng)眾鯉魚在此守護(hù)龍門。據(jù)說過去在黃河里打魚的人還能撈到頭頂有紅點的鯉魚呢。后來人們就把“童生進(jìn)仕”比喻為“魚躍龍門”。
望著那偉岸的龍門,形勝的山川,浪濤滾滾的黃河,不禁使人想到,自古以來,這滔滔的黃河之水,那錦繡山川的靈秀之氣,不知養(yǎng)育了多少頂天立地的中華兒男。如果人杰地靈有著必然聯(lián)系的話,那么,開一代文風(fēng)的龍門才子司馬遷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一個了。
龍門鐘靈秀,
光焰萬丈長。
站在龍門,望著與龍門遙遙相對的司馬遷祠,正在夕陽余輝的照射下閃耀著智慧的靈光,你自然會想到,那一部用五十三萬言組成的驚世之作《史記》,它曾使歷代才人嘆為觀止,被譽(yù)為“千古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位偉大的才子就出生在龍門一帶。他是韓城人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司馬遷在他的自傳里曾經(jīng)寫道:“自幼耕牧河山之陽”,河山之陽,就在龍門山的南邊,黃河岸上一個叫高門原的地方??梢韵胂髢汕Ф嗄昵?,一個天真燦爛的牧童常常面對黃河,觀望龍門勝景,品味躍登龍門的真正含義。他沒有去向神明禱告,更沒有謀取功名富貴的欲望,而是要讓這大自然的山光水色不斷陶冶自己的性情,激勵自己進(jìn)行另一種難能可貴的攀登。
凡讀過《史記》的人,都會感到,它純潔的像白玉,明凈的像水晶。他那一字字,一句句,就像一串串珍珠,一塊塊金子,擲地有聲。它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正氣歌。盡管司馬遷受到了腐刑的殘酷折磨,蒙受了人生最大的恥辱,可他的雄心、熱血、思想就像黃河一樣堅定不移地追求著大海,追求著光明,追求著真理。他戰(zhàn)勝邪惡,百折不撓,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為人類留下了輝煌、燦爛的篇章。
大河啊,滾滾流,不停息。龍門才子啊!我們要告慰您的在天之靈,您的巨著像黃河之水一樣千秋不滅,萬古長流;您的英名浩氣長存,永駐人間。
龍門有靈秀
鐘毓人中龍
學(xué)殖空前富
文章曠代雄
憐才膺斧鉞
吐氣作霓虹
功業(yè)追尼父
千秋太史公
司馬遷是偉大的,但在離此地不遠(yuǎn)的地方,還有一位曠世奇才,他和司馬遷一樣,為人類建樹了無法估量的功績,同樣受到人民的愛戴。他,就是被譽(yù)為“藥王”的孫思邈。
孫思邈出生在耀縣孫原一個貧苦農(nóng)民之家,他自幼家境貧寒,體弱多病,飽嘗了無錢治病之苦。七歲時,父母節(jié)衣縮食,供他上學(xué)讀書。他聰明伶俐,刻苦用功,能日誦千字,提筆成文,人們稱他為“神童”。到了成年,他立志學(xué)醫(yī),為萬民除病,練就了一手精湛的醫(yī)術(shù)。隋和初唐兩代皇帝都曾給他高官厚祿,都被他一一拒絕。他一生的足跡遍及太白山、峨眉山、終南山,嘗遍了百草,收集了許多民間藥方和針灸醫(yī)術(shù),治愈了無數(shù)病人。到了晚年,孫思邈一面行醫(yī),一面著書,為后人留下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約有六千五百個藥方。他的醫(yī)學(xué)著作還流傳到日本、朝鮮等國,為異邦人民解除苦痛。
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guān)孫思邈的傳說。有個“開棺救婦”的故事就很動人。
一天早晨,冷風(fēng)習(xí)習(xí),孫思邈急匆匆地上路出診,忽然發(fā)現(xiàn)路上有斷斷續(xù)續(xù)的鮮紅血滴。他想,是誰一清早就受了傷,血流得這么嚴(yán)重。抬頭望去,只見前面有幾個人抬著棺材趕路。他立即加快腳步趕上前去,原來這鮮血是從棺材縫里滲出來的。根據(jù)血的顏色和多年來行醫(yī)的經(jīng)驗,孫思邈斷定人還沒有死。他便上前問道:“死者何人?患何病亡故?”
一個神情極為悲痛的青年農(nóng)民抬起頭回答道:“小人之妻,頭胎難產(chǎn),半夜死去?!睂O思邈很和善的說:“以路上血滴之色看,汝妻尚未亡故,救之有望,請速速開棺!”送葬的人聽后都直搖頭,但見孫思邈一副誠懇急切的樣子,便打開棺蓋。孫思邈見那婦人年約二十歲左右,臉色蒼白,腹下還在流血。他為婦人切脈片刻,立即從藥包里取出了一根銀針,選好穴位扎了進(jìn)去。隨著銀針的捻動,產(chǎn)婦慢慢動了動身子,生下了嬰兒。在嬰兒的啼叫聲中,產(chǎn)婦睜開了眼睛,母子雙雙得救了。
在場的人都十分驚奇,齊聲稱贊孫思邈是起死回生的神醫(yī)。那個青年農(nóng)民更是感激涕零,他跪在孫思邈面前說:“先生救活了我家兩條性命,如此大恩大德,小人何以相報?”孫思邈卻謙和地說:“免禮,免禮!你快送她母子回去,好生調(diào)養(yǎng)為要!前村尚有病人等候!”說罷,他便與眾人告辭,匆匆離去了。
這個濟(jì)世名醫(yī)雖然已逝去一千多年了,但他留下的藥方和醫(yī)學(xué)著作仍然在普救眾生。當(dāng)你游覽藥王山時,就會看到藥王廟周圍的石碑上,刻著許多常用藥方。千百年來,人們根據(jù)碑上的藥方治病,無不靈驗,“千金方使萬人活,簫鼓年年拜藥王?!边@兩句詩充分表達(dá)了后人對這位神醫(yī)的敬仰之情。
從大禹、司馬遷,到孫思邈,天下精英,心心相通,他們都是民族的驕傲;從龍門山、梁山,到藥王山,山山相連,它們都是黃河的屏障。
啊,黃河,博大的河,一往無前的河,你不停地在大地上奔騰,高山擋不住你的腳步,峽谷里回蕩著你的吼聲。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