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丹霞龍虎山
來源:作者:奚利民時間:2012-07-18熱度:0次
龍虎山于2001年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第一批“國家地質公園”。200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地質公園”。2010年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由江西龍虎山、貴州赤水等地的丹霞地貌景區(qū)組合成的“中國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遺產》。至此,龍虎山的丹霞地貌,成為江西省唯一擁有“世界地質公園”和“世界自然遺產”的“雙冠”景區(qū)。龍虎山被中國道教列為三十二福地,說明這里是中國道教的福地之所。
龍虎山原名云錦山,因山上一塊高100多米,寬過數(shù)百米的五彩山狀若巨大云錦而得名。東漢中葉,第一代天師張道陵行舟自鄱陽湖逆水而上,行至龍虎山時,便被龍虎山壯觀的云錦石所陶醉,便決定在此結爐煉丹,云錦山也因祖天師“丹成而龍虎見”,更名為龍虎山了。
龍虎山自古以來便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明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所撰《龍虎山志》序言寫道:龍虎山“歷魏、晉、唐、宋,代有褒崇……,傳遞一千余載而嗣之者愈久愈昌?!惫糯端疂G傳》開篇第一回“張?zhí)鞄熎盱烈?,洪大尉誤走妖魔”,寫的就是龍虎山上清宮的故事。徐霞客在《江右游日記》中,詳細記載了龍虎山的自然風光。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如晉代王表、唐代吳筠、宋代蘇東坡、王安石、元代揭奚斯,明代宋濂,清代袁枚等,都曾在龍虎山留下贊美丹崖碧水的詩文。
龍虎山位于江西省鷹潭市南郊16公里處,是我國道教發(fā)祥地,道教正一派“祖庭”,在中國道教史上有著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地位和作用。龍虎山的丹霞地貌與瀘溪河相伴,構成了“一條澗水琉璃合,萬疊云山紫翠堆”的奇麗景像。置于瀘溪河畔陡峭如切石壁上的春秋戰(zhàn)國崖墓群,更是世所罕見的一大奇觀。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規(guī)模宏大的崖墓群,構成了龍虎山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三絕”。
我曾從事過野外地質工作,到龍虎山也有十來趟。對龍虎山被人們豐富的想像力而命名的丹霞地貌:如象鼻山、排衙峰、文豪峰、仙女巖、情侶峰等,心生感慨、崇敬之情。我試圖從地質的角度,對龍虎山的“三絕”作一些簡要說明,以助于人們的觀光旅游。
道教之源
龍虎山為中國道教發(fā)祥地,正一天師道教的祖庭,至今已傳至第64代,這里的道教人文聞名遐爾。天師道,指的是由張道陵創(chuàng)立的并由其子孫世襲相傳的一種宗教組織,在早期亦稱為“五斗米道”,它與全真道同為道教之兩大宗派,不過它創(chuàng)建最早,比全真道早1041年。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道教組織的產生。
自東漢末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龍虎山結廬煉丹,丹成而龍虎見,道教由此登上了中國的歷史舞臺。在宋、元、明時期,龍虎山統(tǒng)領江南道教,總領三山符箓。張?zhí)鞄熞脖浑贩庖黄罚埢⑸匠蔀橹袊澜虃鞑グl(fā)展的中心,天師世代相襲,顯赫一方,與山東曲阜孔子世家并受朝延重視,故有南張(天師)北孔(孔子)之說。上清宮和嗣漢天師府得到歷代王朝無數(shù)次的賜銀,進行了無數(shù)次的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筑面積、規(guī)模、布局、數(shù)量、規(guī)格創(chuàng)道教建筑史之最。龍虎山鼎盛時期,建有道觀80余座,道院36座,道宮數(shù)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是道教文化的王國。
道教以修煉成仙為最高境界,而龍虎山神奇靈秀的丹山碧水,遠離塵囂,剛柔相濟,陰陽平衡,“接天地無涯之真氣,攝宇宙虛空之陽精”,是修煉的理想之地。第一代天師張道陵,遍訪名山大川,最后選擇了龍虎山肇基煉丹,“丹成龍虎見”,龍虎山自然而然成為道教發(fā)源地。
山水之美
龍虎山山美,奇峰秀出。它的地質地貌獨具特色,景區(qū)中北部為丹霞地貌,表現(xiàn)為高低錯落,彩色鮮艷的赤壁丹崖。龍虎山丹霞地貌的景觀類型有23種之多,其中包括石寨、石梁、石崖、石柱、石峰、峰叢、峰、嶂臺、盲谷、單面山、巖槽、穿洞、水蝕洞穴、崩塌洞穴、崩積巖塊石門等。其形成條件有三個方面:一是距今1億2000萬年前的晚白堊信江盆地規(guī)模不斷擴大,在龍虎山地區(qū)沉積了一套巨厚的陸相碎屑巖,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質基礎。二是龍虎山地區(qū)被宜春——廣豐和鷹潭——安遠深大斷裂帶所挾持,在地塊抬升過程中,受構造運動影響,形成了節(jié)理、裂隙。三是該地區(qū)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雨水較多,水流沿著節(jié)理、裂隙,不斷對巖石沖刷侵蝕,伴隨著崩塌、風化等地質作用,從而形成石峰、巖洞等地貌。
龍虎山水美,晶瑩透底。瀘溪河是龍虎山的母親河,一路穿山過峽,匯集36股山溪,沿途經云臺山,上清鎮(zhèn),正一觀、仙水巖、馬祖巖、匯入信江。它在景區(qū)流長43公里,其水深處“二兩絲線打不到底”,水淺處游魚歷歷可數(shù),水急入船筏如箭離弦,水緩處平滑如鏡。
龍虎山山水之美,美不勝收。丹崖碧水,山水交融,景在水中,水在景中,相互映襯,蔚為大觀。山水美是人類自然審美感受的總結和升華。由于人們對自然的移情和崇拜,將山水人格化或神化,使山水審美的內容更為豐富多彩。龍虎山就流傳了“十不得”民間故事與神話傳說:居姑背和尚“走不得”,蜜汁欲滴的仙桃“吃不得”,含風不動的蓮花“戴不得”,出浴待衣的仙女“配不得”,橫溪枕流的玉梳“梳不得”,丹成名就的丹勺“盛不得”,巨大無比的劍石“試不得”,漩渦鄱滾的道堂“做不得”,威風凜凜的石鼓“敲不得”,赤紫斑斕的云錦“披不得”。
崖墓之奇
在仙水巖景區(qū)的懸崖峭壁上,散布著許多天然洞穴。洞穴中放置著一具具二千多年的棺木,這就是聞名中外的崖墓,又稱懸棺。巖洞大小不一,里面陳放棺木,形式各異,有單洞單葬,有單洞群葬和聯(lián)洞群葬。最大的洞內有十幾具棺木,安放著一個大家族幾代人。這些崖墓都在距水面10-60米之間的峭壁上,洞穴基本朝東。據(jù)考古工作者鑒定,這些都是古越人的墓葬。
龍虎山的仙水巖地區(qū),丹霞地貌發(fā)育較好,巖洞密布,向陽、避風、干燥、險要,為崖墓葬的形成提供了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古越人選擇離地(河)面10—60米高的層控槽穴中安葬死者,目的是使逝者得以長期保存,以告慰其在天之靈。那么,這些崖墓究竟何時形成,碩大的棺木又是如何放進絕壁之中?人們對此進行了考古和科研:1978年11月,江西考古工作者對仙水巖一帶的崖墓群,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其清理了崖墓18座,發(fā)掘棺木37具,保存完好的人骨架16副,出土陶器、青瓷器、竹木器、紡織品、紡織工具、古樂器等235件。1989年6月,由中外專家、學者聯(lián)合組成的“中國懸棺研究”課題組,利用仿古絞車等原始機械工具,在龍虎山仙水巖重現(xiàn)了兩千多年前古人吊裝懸棺的過程,較成功地破譯了懸棺升置的“千古之謎”。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