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報仇
來源:作者:王偉時間:2012-03-19熱度:0次
自從為人父母后,漸漸開始對教育問題關注起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父母的每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潛移默化中,孩子都在有意無意地模仿。我們的每一個微笑的儀態(tài),都有可能從本質(zhì)上影響孩子的秉性,如此想著,一時覺得自己的角色頗為神圣。
同齡的小孩在一起,難免會有爭爭吵吵、磕磕碰碰。每此時,做父母的內(nèi)心里自然是不希望自家孩子吃虧,但為孩子長遠計,卻要教會孩子禮讓、分享。希望她幼小的心靈,能慢慢播撒下善的種子,從源頭上就學會釋然,今后的一生中,不要背負太多仇恨和不快才好。
想起我們這一代所受過的教育,我們兒時,每逢與小伙伴們發(fā)生紛爭,父母當然也會苦口婆心地勸我們:男子漢要學會大度,朋友要分享,吃虧是福等等。但當這些勸慰都無效的時候,父母多會擺出另外一番理論:要想不被人欺,只有吃苦中苦,做人上人;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曾有許多次,為了“不被人欺”,我暗下決心要吃“苦中苦”,做“人上人”,雖然動機并不單純,但這句勸慰倒頗有幾分勵志的成分。和身邊的人起紛爭時,忿忿難平時,我也曾下過許多次決心要“君子報仇”。因為大多都是些小摩擦,所以根本沒能等到十年就早已被我忘諸九霄了。但現(xiàn)在回頭想想,當時因為背負這些仇恨的種子,讓回憶浸染了一層陰暗的色彩,這一切其實本可避免的。
佛語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即教育我們蕓蕓眾生,喜怒哀樂以及成敗得失皆如鏡花水月,若為此而耿耿于懷,無異于庸人自擾,惟有放下,才能釋然。
我非圣賢,自然是無法做到萬念放下。因為幼時“苦中苦”與“人上人”、“君子報仇”的理論已經(jīng)深入我的思想之髓,我非但無法做到“放下”,常常頗有幾分小人耿耿于懷的心態(tài)。曾經(jīng)歷過的許多小紛爭,雖然當時或曾咬牙切齒、忿忿難平,但不久后便會被我遺忘。我走過的這二十幾年里,有幾件事,卻已被我銘記。事隔多年,仇恨二字或許已經(jīng)談不上了,但對于給我留下陰影的那些人,我再難有好感,或者說至今仍十分憎惡。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常約幾個小伙伴爬山,到山腰上一起圍著大石頭寫作業(yè)。進山的路上要經(jīng)過一片蘋果園,有一次我單獨一人爬山,路過時被果園的主人污為背了書包偷蘋果的。因為年齡小,當時自己又老實,我百口莫辯,任我如何解釋,硬是被園主一家戴上了這頂小偷的帽子。那個原本十分美妙的周末,我被他們一家蠻橫地攔下罰站幾個小時,淚水劃過我的面頰,夕陽的余輝見證了我的屈辱。那段時間,我曾詛咒過,我曾咬著牙用雨傘的尖頂在進山的路上寫下“此路是鬼道”。后來園主一家遭遇幾次橫禍,已近家破人亡,我自知不會是我詛咒的結(jié)果,但那時曾拍手稱快?,F(xiàn)在想來,我拍手稱快時是有點小人心態(tài)了,但對于他們蠻橫的誤解與栽贓,我仍耿耿于懷,這二十幾年我自問無愧于心,他們硬給我戴上的這頂帽子,曾給我?guī)淼膫?,真的很深?BR> 初中時,一個年輕氣盛的老師,因為一件小事對我不滿,當著全班的面用語言侮辱我的父親,他說“工頭的錢都是黑心賺來的,都是騙子!”那時我父親做工程,因為是在侮辱我,他口中的工頭自然是指我的父親。本來我也可以像那些好學生那樣,考一所重點高中,然后一帆風順地進大學、工作,因為他一句不負責任的話,我的人生全亂了,我為此整整耽誤了自己五六年,甚至差點與學涯失之交臂。時至今日,我對父親的人格仍持十二分自信,父親的口碑在鄉(xiāng)里是盡人皆知的,如若不是因為他太有良心,也不會自己去貸款墊付工人工資,后來做生意被騙后仍不失信于鄉(xiāng)里人,也不會讓自己陷入今日的坎坷。在遭遇那個無德老師之前,我是大家公認的“聰明的小孩”、“大學的苗子”,他為了泄自己一時的私忿,一番不負責任的話差點害我高中都沒得讀。雖然現(xiàn)在“十年報仇”之期已過,雖然我壓根就沒準備報什么仇,但至少今時今日,我對于他的恨意仍刻骨銘心。其實我很想問問,一個無良老師的一句話可以殘害一個人的一生(而且完全不要負責任),現(xiàn)在的中國,又有多少個這樣的老師殘害了多少原本滿懷夢想與憧憬的人的今生?
高一時,曾有一個朋友在我的另一好友前搬弄是非,“另一好友”是我的摯友,他選擇了相信我,所以,摯友仍是我的摯友,“朋友”從那一天起就不再是朋友了。一直以來我的人緣都挺好,他是第一個背叛我的朋友,從那時起,我才知道朋友之間也會存在背叛。我能容忍局外人的冷漠,敵人的中傷,但我無法容忍朋友的背叛,所以,后來他所有想跟我重修舊好的舉動,在我看來,都是多余的了。這么多年以后,我已經(jīng)不恨他當年的背叛了,但我們今生恐怕是不會再有機會做朋友了。其實我應該感謝他當年的背叛,那之后我每次擇友都要默默提醒自己,千萬要辨清君子和小人。
零亂地想起了這些往事,有時在想,如果幼時父母教育我時少教些“君子報仇”,多教我如何寬容,如何釋懷,也許我就不會被這些不快困擾這么多年。當然絕對沒有埋怨父母的意思,作為農(nóng)村的孩子,父母曾為我提供了如此多的教育與指導,這將讓我感激終生。
我輩的許多思想,隨著時間的沉淀,都已經(jīng)根深蒂固了,如果想有所轉(zhuǎn)機,我也只能從小女做起。如果可能,我會盡量多的教會她分享,教她釋懷,等到善根在她的心里開花結(jié)果,我也要教會她如何規(guī)避小人,我也會給她講講臥薪嘗膽,教她“君子報仇”。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