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萬鳴山
萬鳴山,武陵山脈孕育的一座小山,座落于慈利縣宜沖橋鄉(xiāng)楠竹村,主峰海拔1019米。此山是宜沖橋與高峰兩鄉(xiāng)的分水嶺,承載著兩鄉(xiāng)人民千百年來的友誼。
萬鳴山亦叫萬名山,傳說山頂觀音廟由萬名香客捐款修建,故名“萬名山”。
萬鳴山,山不大,但內容很豐富。山上有水絲梨、珙桐樹、觀音洞、白鶴泉、觀音廟、將軍巖、女兒巖等自然景觀與傳說。兩年前,我便對萬鳴山的傳說與神秘有所耳聞,幾番惹動探訪的味蕾,但因種種原因,始終未能成行。
今年春天,心頭積攢已久的欲望變成現(xiàn)實,我和幾個朋友穿越省道1801線,沿著楊家橋至楠竹的村道,行了約二十分鐘的車程,到達楠竹村村部。將車??吭诖宀亢螅覀儽阃讲角靶?。據(jù)村干部介紹,從村部到山頂直線距離約五公里。從村部到山腳的熊坡組,將有二點七公里的好路走,之后便是艱難的里程。由于有心理準備,我們在這二點七公里的簡易路上行走,既輕松,又愜意。路旁溪水流淙,綠樹成蔭,百鳥啼囀,野香撲鼻,天然一幅絕妙的原生態(tài)。這條2.7公里村組道路,花費了熊坡組人民五年時間,雖在懸崖峭壁上留有雕飾之痕,但瑕不掩玉,每進一步都讓我們感到山的偉大、山人的偉大。
行進了四十多分鐘后,到達了熊坡組。稍事休息,我們又整裝待發(fā)。該組兩位熊氏兄弟了解了我們的來意,便自愿充當我們的向導。我們以為兄弟倆認識珙桐樹,于是就隨著他們的腳步先往左山進發(fā)。雖然有點小疲勞,但因要找到珙桐的棲居地,也就沖勁十足。大有小時候“蜜蜜開花轉轉紅,好吃的婆娘滿山拱”的瘋勁,披荊斬棘,勇往直前。花了快一個小時,到達半山腰?!暗搅?,到了,就是這些樹!”聽到驚呼聲,我們一古腦兒往熊氏兄弟呼聲處趕。身上掛滿了刺、臉上刺出了血,都已經(jīng)無所謂了。
經(jīng)過仔細辨認,熊氏兄弟所稱的珙桐樹并非真正的珙桐,大家大失所望,只好從半山坡滑行而下。在尋找第二處珙桐樹的途中,一位朋友簡要地介紹了珙桐樹的基本情況。珙桐樹又稱“鴿子樹”,是距今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熱帶植物區(qū)系的孑遺種,有“植物活化石”和“綠色大熊貓”之稱,是國家的一級保護植物。從左山下坡后,我們便順著村民放牧的小徑橫行一里后作爬行。據(jù)說,以前這條路,在交通不發(fā)達的年代,曾是高峰與宜沖兩鄉(xiāng)人民聯(lián)系的紐帶。過往人群絡繹不絕,非常熱鬧,路寬敞好走。但現(xiàn)在呢?雜草叢生,荊榛掩地,路不成形,陡坎驚魂,稍不留意,便有摔下去的危險。手腳并用一段時間后,我們到達了“存身巖”?!按嫔韼r”,是當?shù)乩习傩盏慕蟹?。其實是一懸崖前凸、內部凹陷的風化石槽,高1至2米不等。說是凡經(jīng)此地的人用棍棒將上下巖石撐住,管教腰不疼。槽中也確有千百根棍木或存或倒于槽中。雖屬愚昧與牽強,但我想那大概是前人們疲倦后的一種精神寄托吧,我也不經(jīng)意地折一木枝存放于此,以為存念。
過了“存身巖”,繼續(xù)向上攀登,達到海拔750米的高度,便可見到水絲梨了。當?shù)厝瞬徽J識此樹,只知它枝干上結果,便叫它“荷包樹”了。水絲梨在此處是絕無僅有的一棵。它樹干粗壯,樹干直徑達70多公分,枝繁葉茂,高聳十余米,樹干上長有雞蛋般大小的果實。以石擊之,內見芝麻狀顆粒,形同五倍子。據(jù)老村長介紹,在大煉鋼鐵那會,此樹險遭涂炭,從此樹根部還隱約可見當時的斧頭之痕。
經(jīng)過一番小憩和觀賞,我們繼續(xù)前行。在荊棘叢中橫行了200余米,遇一干溝。向導帶我們沿山溝向上攀引。干溝中,亂石嶙峋,既光滑,又松動,稍不慎,便會威協(xié)人身安全。我們時而胝手胼足,時而匍匐前進,幾經(jīng)攀援,終于到達海拔850米高度的觀音洞。站在觀音洞邊,向下俯視,不禁瑟瑟發(fā)抖。好在洞里有故事,才少得慰藉。觀音洞,正方形,橫豎不過兩米,有汩汩泉水流出。據(jù)說,很久前,洞門大開,洞中金筷金碗等各種器物一應俱全,外界但可賒借。后有一俗客,貪其財物,愛其金器,借而不還,誠信盡失,仙界驚動,只聽哐啷一聲,石門緊閉。自此,仙界凡塵老死不相往來,僅留這一方清泉,以保民生。上世紀六十年代,萬鳴山下百日大旱,顆粒無收。有膽大的兩石匠,欲炸開洞門,援引山泉,以濟干旱之困。兩人上午放炮,至傍晚不響,以為成啞炮,其中一石匠便去排險,以待第二天再作道理。不料剛到洞邊,時隔十多個小時的啞炮竟然開了個大玩笑,轟隆一聲,洞未炸開,人卻倒地,石匠背部受傷,幸有神靈保佑,保有一命。自此,再無膽大之人敢在此造次。也因此處水質好,曾有返鄉(xiāng)青年楊某斥資200余萬元在山腳下自辦山脈泉自來水廠,左右群眾共享甘醇之樂。
我們牽蔓藤,攀小枝,涉懸崖,亦步亦趨,顫顫兢兢,上攀又橫行,費盡周折,終于走到了“路上”?!胺潘上履_步,放松下心情吧!”不知誰喊了一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腳步,一屁股圈在路邊的草叢上?!芭赃呌邪Q泉,大家可以看下”,熊氏兄弟說。他們還說,白鶴泉泉水清純爽口,洗心滌肺,山頂廟里的和尚們先前都是到此飲水,而且寺廟距白鶴泉僅一腳地,往返只五六里路程。我不禁啞然失笑,還只一腳地呢!白鶴泉不僅和尚們飲水,據(jù)說還有一對金鶴也常在此歇息飲水。解放初期,有探寶者請人從河里挑來泥沙,張起三角支架,誘捕了這對金鶴。雖帶神話和荒誕,但也給山人們帶來了詩意般的享受。
因說第二處珙桐樹在山頂觀音廟邊,我們不得不再次向目的地發(fā)起“沖鋒”。據(jù)熊氏兄弟介紹,早些年,山頂上的那棵樹開花,一開就是幾個月,極象鴿子,凌空飛舞,煞是好看。后有高峰一傻冒,無故將樹砍掉,此人第二天就歸了西,既煞了風景,又送了小命。越聽越神乎,這更增添了大家一探究竟的興趣與熱情。雖腿腳酸麻,但“無限風光在險峰”,顧不得些許疼痛了。緊趕慢趕地向山頂沖刺。路是好走了,心是愉悅了,經(jīng)過兩個多小時的攀爬,我們終于到達了峰頂。
峰頂正是觀音廟的正處,約400平方米大小,呈圓形。四周全是用石頭及麻條砌成,高約兩丈有余。頂部平塌處剛被砍去荊棘不久,廟是不復存在了,只有一個似獅似麒麟的石頭雕刻物被供于石碑之下,碑上刻有若干捐資修廟的香客姓名和“光緒十九年重修厥后屢修屢壞四年后竣工”的字樣。經(jīng)推算,應為1893年,距今122年。據(jù)說,此廟和高峰茅庵廟建設同期,而據(jù)茅庵野拂墓碑記載,茅庵廟建于咸豐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其文大抵如此“老禪師,武夫也。生于明,終于清……于茅為庵,架木為剎,基地初創(chuàng),田園漸墾……”由是觀之,觀音廟與茅庵廟相建時間不在久遠。先人選此寶地為剎為廟,遠囂塵,凈心鏡,冶情趣,自有仙人風味與因由。立于此,云在眼前流,風從耳邊過。一眼望去,群山萬壑盡收眼底,真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磅博氣勢。古人曾有“一身立山頂,一眼看三縣(慈利、永定、桃源)”之說。真不是夸張,順風一呼,萬山和鳴。我想,萬鳴山不會是因此而得名吧。
與觀音廟遙遙相對的是將軍巖和女兒巖,相傳那是將軍下棋和女人私語的地方,可惜相距太遠,加之筋疲力盡,只得將其俊姿與倩影映像于腦海。在觀音廟殘址周圍,我們遍尋珙桐,是真的被人砍掉不復再生還是羞見人面,我們始終未尋到那一級寶貝的身影,我們深感遺憾。但遺憾中,我們卻揭開了萬鳴山那帶有神秘色彩的面紗,這不能不說又是另外一種收獲。
萬鳴山以博大的胸懷、獨特的景觀和沉重的記憶贏得了昔日的繁華和今人的側目,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自然修為。設想,隨著環(huán)保和健康理念的加強,開辟一條春賞嫩綠、夏賞絢麗、秋賞紅瘦、冬賞冰晶的戶外環(huán)形徒步旅游線,該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萬鳴山,我還會再來的!
上一篇: 長篇小說《情亂永寧河》的內涵與價值
下一篇: 有味道的世界,是有趣的人營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