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魚之樂人亦樂(讀莊系列之五)
來源:作者:王琳寶時間:2014-01-02熱度:0次
近讀《秋水篇》,深為莊子惠子濠梁激辯所吸引。兩位至交好友,因?qū)ν皇挛锟捶ú灰?,便你辯我駁,針鋒相對,唇槍舌劍,就“魚之樂否”抬起杠來。
故事的緣起是這樣:莊子惠子約游濠水。莊子見水中鰷魚“出游從容”,便說:這些魚兒多么快樂呀!話題既出,惠子率先發(fā)難。兩位好友言來語去,就“子非魚,不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展開激烈爭辯。他們鋒芒畢露,各執(zhí)一詞,爭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
乍一看,這則故事平淡無奇:好友相約出游,因雞毛蒜皮的小事拌嘴,真是吃飽了撐的,沒事找事。但仔細琢磨,個中卻別有況味。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兩人之所以爭論不休,原來是立場使然。
惠子好辯,注重分析,對事物持認知態(tài)度。常愛追根求源,“打破砂鍋問到底”。而莊子智辯,側(cè)重欣賞,對事物持藝術(shù)心態(tài)。他“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多喜將主觀之情移于客體。如果我們把惠子看做是邏輯家,那么莊子無疑就是藝術(shù)家。他們看問題的切入點不同,思維方式也大相徑庭,得出的結(jié)論更南轅北轍。
“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這是莊子說過的話。從中可以看出其“知天樂命”、尚美向善的天性。他對天地萬物充滿新奇、敏感,常常視物若人,心與物通,以至于移情別戀。他的“知魚之樂”,是其愉悅心情的投射與外化,有些偏于美學(xué)范疇,注重的是主觀感受。類于杜甫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而惠子對“人知魚樂”心存疑竇,則是基于知識判斷,更看重客觀真實。在他眼里,人魚異類相別,猶“風(fēng)馬牛不相及”,委實不可相通。
莊子尤喜清靜無為,“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作為普通知識分子,莊子難免清高孤傲;作為統(tǒng)治階層官員,惠子難免官僚習(xí)氣。他們雖為好友,卻個性十足,不僅異多同少,而且極難求同存異。因此他們的濠梁對話,便有巧辨力辯之分,尚美求真之別,超然拘泥之異。不妨這樣說,莊子的“感應(yīng)論”和惠子的“獨我論”之間,缺少一座形式和邏輯互通的橋梁。
“觀魚惠子臺蕪沒,夢蝶莊生冢木秋。惟有清淮供四望,年年依舊背城流?!蹦x蘇軾詩句,緬懷莊惠之辯,頓發(fā)千古幽思,心中五味雜陳!
雖其如此,瑕不掩瑜。兩千余年來,莊惠之辯魅力猶在,依然能給我們帶來心智上的啟迪。這正是----
莊生妙手著神奇,物我相通情相移。惠子力辯濠梁上,只為求真不為魚!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