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無為方有為(讀莊系列之十一)
來源:作者:王琳寶時間:2014-01-12熱度:0次
莊子一生敬天畏地,道法自然,崇尚自由,主張“清靜無為”,提倡“心齋坐忘”。在自然面前,他謙恭若仆。在權貴面前,他錚骨如鋼。他窮不改志,老而彌堅。他研道修德,心無掛礙?!皩幾鲎杂芍敗保膊回潙購R堂。寧穿補丁粗衣,不羨蟒袍玉帶。寧做飛天鳳凰,絕不垂涎腐鼠。在他身上,集中表現(xiàn)出了古代知識分子的卓然風骨。
有人說:孔子入世,莊子出世,我覺此言不虛。此儒彼道,各有其長,雖分屬不同的思想體系,卻同列于華夏哲學寶庫。雖然《莊子》中對“仁義禮智信”多有非議之言,但仍不出學派之爭范疇。
莊子從“道”之本源出發(fā),以獨特的人生廣角,觀天察地,靜視萬物,解析人本,體悟世事。他善于知微見著,并賦之以奇思妙想,于細微處見精義,于絕路處辟蹊徑,因此將一切看的更開更透。即使對一些暫時難以解釋的現(xiàn)象,他亦確信是“道”之使然,猶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也”。只是人們受限于知識水平,一時難以認知和抵達。
基于對天地萬物的觀察體悟,對紛紜人事的縝密思考,莊子找到了所有人和事物的共同坐標原點----“至道”。人抑或物,凡生者皆源于“道”,凡滅者亦歸于“道”。上至皇帝老兒,中至黎民百姓,下至花鳥蟲魚,生命同價同值,一律“無貴無賤”。人生于乾坤之間,從“有待”至于“無待”,是一個苦行清修的過程。一俟進入“無待”之境,便可超然物外,“無中生有”,心自逍遙,甚至“死亦可樂”!
說道“死亦可樂”,我突然想起莊子之楚暮棲于野的故事:古道西風瘦馬,枯藤老樹昏鴉,莊生頭枕骷髏,呼呼大睡,并與骷髏夢中對答。莊生欲讓骷髏還魂重生,對方卻不愿再受人間之累。另有莊子喪妻,鼓盆而歌,送妻升遐。還
有莊子大限將盡,弟子欲厚而葬之。莊子卻說: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壁,以星辰為珠寶,以萬物為陪葬,有何不好……
近閱胡文英《莊子獨見》,感慨良多。胡氏謂莊子曰:“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感慨無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肚;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念前人所見,思我之所讀,莊子誠人神一體也!
莊子一生,如史所言: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獨與神明居。后人讀此,幽思千年,足以對莊子肅然起敬。
清靜歸清靜,無為復有為。大道四通衢,舍莊還有誰?緬懷先賢故事,吾不禁感慨萬端:“莊生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