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佛王維:少年才子一鳴驚人
來源:作者:李巖時間:2013-08-22熱度:0次
詩佛王維:少年才子一鳴驚人
大家都知道,唐朝詩仙是李白(亦稱詩妖),詩圣是杜甫,那排盛唐三大家的第三名王維就是詩佛了。其次還有詩鬼李賀、詩魔白居易,詩神蘇軾、詩豪劉禹錫 詩囚孟郊和賈島、詩骨陳子昂、詩狂賀知章、詩杰王勃,等等……
無疑,詩佛是唐朝對王維的美譽。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第二章中寫到:“ 王維的詩歌受佛教影響是很顯著的。因此早在生前,就得到‘當代詩匠,又精禪理’的贊譽。后來,更得到‘詩佛’的稱號?!?nbsp;當然,成就詩佛,是王維詩歌的佛心、佛語和佛境所致。詩是心靈的記錄,這話用到王維身上非常合適。在王維走向詩佛的路程中,詩歌記錄了他的心路歷程。青少年時代的近佛經(jīng)歷,中年時代的以佛修身,晚年時代的以佛養(yǎng)心,使得王維的生命中浸透了佛學的濡染和滋養(yǎng),使得王維的文化生命與佛教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佛學文化的深厚底蘊,深刻影響了王維的思想行為方式和文學表達方式,并明確地反映到王維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使得他的很多詩歌都帶著佛學的印記。王維之所以被稱為詩佛,確實是因為他的“詩中有禪”,而其具體表現(xiàn)則是以佛心觀物,用佛語述說,優(yōu)秀篇章達于佛境。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詩雖然不是討論哲學和宣傳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沒有哲學和宗教,就不易達到深廣的境界?!保ā吨形髟娫谇槿ど系谋容^》)也就是說,詩雖然不是某種哲學或宗教的寄生物,但詩歌如果離開了哲學或宗教,就缺少深度,就可能余味不足,就不值得反復品味和涵詠。王維的詩歌,沒有李白的瀟灑和浪漫,沒有杜甫的沉郁和深刻,如果不是詩意禪宗的完美表述,他是很難獲得與李白、杜甫并駕稱名的地位的。佛教,安慰了王維那顆懦弱柔脆的心靈,也成就了中國文化史上的“詩佛”美名。
郭沫若寫過《李白與杜甫》,揚李抑杜。我在青島老年大學學古典文學,周嘉惠教授將杜甫排唐朝寫詩第一,李白次之,隨后便是王維。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近體詩嚴守聲律 意態(tài)豪放。少有才名,現(xiàn)存著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他十七歲時的即興之作。他能詩會畫,精通音樂,書法亦為大家。王維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作,其中尤以山水田園詩著稱于世。山水田園詩源遠流長。早在《詩經(jīng)》、楚辭中就有一些描寫這方面內(nèi)容的詩句。陶、謝以來,山水田園生活已經(jīng)成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并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jīng)驗。王維在前人的基礎上踵事增華,學陶之自然渾成,取謝之細麗精工。加之王維有高度的文學、繪畫和音樂修養(yǎng),因此,王維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不朽的詩作,成為詩壇上開宗立派的大師。此乃其山水詩形成的文學基礎。
縱觀王維的一生,大約可以四十歲為界,劃分為前后兩期,前期仕途順利,政治熱情高漲,充滿濟世之志。并寫下了很多詠政詩,邊塞詩,風格也較為熱烈豪放。四十歲后,隨著李林甫執(zhí)政,唐代政治逐漸走向腐敗,他的政治熱情受到壓抑,逐步走上一條回避政治斗爭,追求的閑適的生活道路。他先是在終南山、藍田、輞川等了隱居,身為官吏,卻全身遠禍于林下。期間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美的山水田園詩。此乃其山水詩。創(chuàng)作的社會基礎和思想基礎。
最讓我感佩不已的是,王維十七歲時的即興之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簡潔的七言絕句,沒有引經(jīng)據(jù)典,只是白話述之,但卻通俗易懂,構思巧妙,讓人過目不忘,陷入深思。思鄉(xiāng)、悲傷、沉重,六個關鍵詞,構成了這一作品的獨特風格。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寥寥數(shù)語,將一個懵懂少年的思鄉(xiāng)之情描述的淋漓盡致,感人肺腑。九月九日是指農(nóng)歷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我國民間歷來很器重這個節(jié)日,在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傳說能以此避災。這里的憶是想念,山東是指華山以東(今山西),王維的家鄉(xiāng)就在這一帶。 十七歲少年王維遠離家鄉(xiāng),在他鄉(xiāng)的重陽節(jié)時節(jié)懷念家人,倍感親切,遠遠的想到,故鄉(xiāng)的兄弟要登高望遠,他想當兄弟們在佩戴茱萸時,會發(fā)現(xiàn)只少了自己一人。
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寫這首詩時他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衷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xiāng)”;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孤獨無親。該詩以直抒思鄉(xiāng)之情起筆,而后筆峰一轉(zhuǎn),將思緒拉向故鄉(xiāng)的親人,遙想親人按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想念詩人自己。
王維早熟,與其小一歲的弟弟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于他能寫一手好詩,工于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有關他在音樂上的天賦,曾有這樣一段故事:一次,一個人弄到一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后回答說:“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闭垇順穾熝葑?,果然分毫不差。在詩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歲時寫成的有文字記載的資料??梢?,他在十幾歲時已經(jīng)是位有名的詩人了。這在詩人中是罕見的。當時,在那貴族世襲的社會中,像王維這樣多才多藝的資質(zhì),自然會深受贊賞。因此,二十一歲時就考中了進士。
王維十五歲即出名,如魚得水,一鳴驚人,比三十歲才出名的李白早了十五年。后來,王維的詩才歷經(jīng)三十年不衰,以至于為官時雖遭受坎坷,但終究以他的詩壇威望而渡過難關。李白和王維同歲,文才也不下于王維,不過這李白有個毛病,好酒如命。王維與此相反,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瀟灑生活。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jié)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于是隨俗浮沉,逍遙自在,彰顯了他的隱士情懷。
總之,王維少年得志,此后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的詩句被蘇軾稱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適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其作品至今令世人盛贊不已。
2013年3月26日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