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幾句老話
來源:作者:王國良時間:2013-08-20熱度:0次
說 幾 句 老 話
老人十拗
近日偶翻宋代周必大的 《二老堂詩話》,其中載有朱新中的《鄞川志》?!钝创ㄖ尽分杏州d有郭功父的《老人十拗》,覺得很有意思,摘錄下來,與文友分享,撥諸君莞爾:
不記近事記遠事,
不能近視能遠視,
哭著無淚笑有淚,
夜里不睡日里睡,
不愛坐多好行走,
不肯食軟要食硬,
兒子不惜惜孫子,
大事不問絮瑣事,
不愛飲酒愛飲茶,
暖不出戶寒出門。
誅九族
??从耙晞?,古時候犯有謀反等大罪者,朝廷會斬草除根,判其誅滅九族,這是最重的處罰。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相反,這是一人犯事,九族誅連,其慘之殊,莫過于甚。
誅九族,按古人說法就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指自己一族(父母兄弟姐妹及罪犯之子)、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
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
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古代刑酷莫過如此??墒沁€有更慘的:歷史上還有被滅十族的,這個人就是人是明朝的忠臣方孝儒。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發(fā)兵南京,奪其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之位,這一事件史稱“靖難之變”。朱棣攻下帝都南京后想要登基稱帝,就要舉世聞名的大儒方孝孺為其起草登基大典的詔書,方孝孺堅決拒絕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還大罵朱棣的惡行。朱棣威脅方孝孺:你不從朕,滅你九族!方孝孺凜然回答:“滅我十族又如何!”,朱棣大怒,殺其十族。十族是九族和師生朋友,這一次慘劇,導(dǎo)致幾千人被株連。
戲說麻將牌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坐天下后終日寢食不安,焦慮的就是文臣武將們會謀朝篡位。一日,大腳馬皇后馬秀英附在朱元璋耳邊說出了一個對付的辦法,朱元璋將信將疑。
馬秀英的辦法就是要發(fā)明一種吸引人的游戲,好讓文臣武將們沉迷期間,靡費時日,消弭意志,玩瘋了,就不想血雨腥風以身犯險了。
馬秀英于是發(fā)明了一種游戲,是用136張竹板做的牌九,分列四方,每方17墩,供4人同事玩。這種游戲工具是竹子做的,最初叫做“葉子戲”;它是馬皇后發(fā)明的,因此又叫做“馬吊牌”。
正如馬皇后所料,文臣武將們一玩果然上癮,從此沉迷期間,廢寢忘食,不思國政,還謀什么朝篡什么位喲!
麻將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其來歷之說還有很多版本:
版本一:麻將起源于中國宮廷,原屬皇家和王公貴胄的游戲,其歷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麻將逐步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到清朝中葉基本定型。
版本二:相傳明朝有一個叫做為“萬餅條“的人在“葉子格戲”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了麻將,就以自己的名字“萬、餅、條”作為三種基礎(chǔ)花色的名稱。
版本三:有人說麻將本是江蘇皇家糧倉—太倉的“護糧牌”。你看?。骸巴病眻D案就是火藥槍的形狀呢,“筒”的圖案就是火藥槍的橫截面,“筒”即是槍筒,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藥槍?!八鳌奔础笆?,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所以“一索”的圖案以鳥代表,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則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叭f”即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shù)目?!皷|南西北”為風向,故稱“風”,火藥槍射鳥應(yīng)考慮風向?!爸?、白、發(fā)”:“中”即射中之意,故為紅色;“白”即白板,放空炮;“發(fā)”即發(fā)放賞金,領(lǐng)賞發(fā)財。
在江蘇太倉縣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谷,以供“南糧北調(diào)”。糧多自然雀患頻生,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便以竹制的籌牌來記錄捕雀的數(shù)目,憑此發(fā)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shù)字,既可觀賞,又可游戲,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這種護糧牌,其玩法、符號和稱謂術(shù)語無不與捕雀有關(guān),因此,麻將在江浙又叫“雀牌”。
麻將玩法的術(shù)語也顯示與捕雀護糧有關(guān):如“碰”即“嘭”的槍聲;又如成牌叫“糊”,“糊”與“鶻”諧音,“鶻”是一種捕雀的鷹。除此還有“吃”、“杠”等術(shù)語也與捕鳥有關(guān)。
那么為何又叫“麻將”呢? 太倉方言叫“麻雀”為“麻將”,“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將”了。
版本四:還有人說,麻將基本張數(shù)為108張,代表著水滸里的108位好漢,東南西北則代表這些好漢來自東南西北四面八方;中發(fā)白是說這些人有的是中產(chǎn)階級,有的是高官貴族,有的則是白丁出身。
有專家考證:麻將牌(又稱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馬吊牌、紙牌發(fā)展、演變而來的。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游戲,又都與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游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甚至是“血緣”關(guān)系?,F(xiàn)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派生、演變而來的。
博戲又是怎么回事呢?古代博戲始于何時,準確年代很難說清。據(jù)《史記》和其他有關(guān)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chǎn)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我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玩具由六支箸(筷子)和12個棋子組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制品,相當于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博戲如何玩呢?《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jīng)》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魚兩枚,置于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瓊(采)(即骰子),根據(jù)擲采在道的多少來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shù),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或稱梟棋)。成為驍?shù)钠?,便可入水“牽魚”獲籌,獲六籌為勝,對方就敗了。
未成驍?shù)钠澹头Q為散棋,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散棋呆在原地不能動,成為了驍棋攻擊的目標。
[align=center]文本[/align]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