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石榴裙
來源:作者:王琳寶時間:2013-08-01熱度:0次
石榴裙者,唐代裙裝也。其色如榴花之紅,年輕女子著之,倍增俏麗,極為時人青睞。唐人萬楚即有“紅裙妒殺石榴花”句。
“拜倒在石榴裙下”,典出唐朝天寶年。
相傳李隆基貴為天子,偕楊貴妃榴花叢中宴飲,酒后楊妃,粉頸紅腮,醉態(tài)嫵媚,羞煞榴花。玄宗耽之,不理朝政,朝臣無奈,遷怒楊妃,拒不使禮。誰知楊妃自有妙計,石榴裙擺生香風,與玄宗一番耳語,御令即下:文官武將,見貴妃一律使禮,拒不跪拜,欺君之罪。從此以后,臣見楊妃,無不下跪使禮?!鞍莸乖谑袢瓜隆睆拇肆鱾鏖_來。
為“拜倒在石榴裙下”作注腳的宋徽宗,當是“拜倒”族中級別最高的人。據說徽宗初見李師師,遂心旌搖蕩,意亂情迷,勾魂攝魄。命人開挖地道,以供幽會之便。汴梁紅粉名妓,旋令徽宗魂不守舍。贈蛇腹古琴,送金銀財寶…… 其“拜倒”之行,以至誤國害民,比起唐玄宗來,委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嗚呼!陳年舊史,何其相似乃爾!臟唐亂宋,應是二位皇帝老兒開了風氣之先。
一襲石榴裙,迷倒幾多人。連天子都為之神魂顛倒,市井凡夫更難免俗,那些狂蜂浪蝶亦毋庸說。于是乎,“拜倒在石榴裙下”者,歷朝大有人在,漸有愈演愈烈之勢。及至現(xiàn)代,幾乎變成了普及版。
俗語不俗,故事常新。千百年來,“拜倒在石榴裙下”的版本層出不窮,只是主人公不同。因為事關風月,反讓這句俗語平添了生動鮮活,成為大眾茶余飯后的談資笑柄。
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石榴裙的魅惑或許在此。沖冠一怒為紅顏者有之,溫柔鄉(xiāng)里不思歸者有之,牡丹花下愿做鬼者亦有之。其殺傷力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貪官的背后,總也少不了佳麗的影子。這句戲言屢試不爽。成克杰、胡長清、王懷忠……N多事例,不勝枚舉。就在最近,國家發(fā)改委副主任劉鐵男東窗事發(fā),其情婦浮出水面,戲言不戲,幾乎成了定律。那些大小貪官,一律難出怪圈,無一不是“先拜倒”,“后栽倒”,身陷囹圄后悔了……
夢斷石榴裙者,古今不乏其人。飛蛾撲火,前赴后繼,不知斷翅之虞,亡命之險,蓋其身為小蟲也。而官食民俸祿,端坐廟堂,竟也貪財好色,為一襲石榴裙卑躬屈膝,以至于身敗名裂,斷了卿卿性命,其與小蟲有何異乎?
寫到這里,我不禁想起楚國宋玉的故事來。
宋玉不但文章蓋世無雙,而且儀表堂堂,英俊不凡。大夫登徒子妒其才能,便在襄王殿前說他“好色”。宋玉身正不怕影子歪,遂作賦以辯清白。
其賦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墻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登徒子則不然:其妻蓬頭攣耳,齞唇歷齒,旁行蝺僂,又疥且痔。登徒子悅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誰為好色者矣?”
宋玉雄辯致勝,登徒子誣人不成,顏面盡失。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窘迫至極,無地自容。
正是因了此賦,人們便把登徒子作為好色者的代表,將好色之人稱作“登徒子”。
讀罷此賦,我們完全可以說:“拜倒在石榴裙下”者,皆登徒子之子孫也。
縱覽古今,我們完全可以說:“栽倒在石榴裙下”者,俱為官場貪腐之人!
小小石榴裙,栽倒幾多人。警鐘猶在耳,誰又步后塵?
只要不把權力關進籠子里,“拜倒者”的故事永無終結,“栽倒者”的悲劇依然重演!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