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野VA无码中文字幕电影,粉嫩AV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王玥,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AV天堂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書中五味益身心(外一篇)

來源:作者:王琳寶時間:2013-07-31熱度:0

書中五味益身心

    人們常用“墨香四溢”來雅頌書籍或書畫作品,或稱有才學(xué)的人出自“書香門第”,或謂博學(xué)的人“腹有詩書氣自華”,我想這“香”和“華”,應(yīng)該就是一種品味或氣質(zhì)罷。
    書之有香,世人皆知,然其香何來,知之者鳳毛麟角。我竊以為書之有香,蓋因百態(tài)人生之五味雜陳。
    五味者,苦辣酸甜咸。蕓蕓眾生,居家過日子,五味和合,須臾不可或缺。而大千世界,紅塵俗世,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社會萬象。其間,愛恨情仇,生離死別,觸于目,動于心,發(fā)乎情,便為喜怒哀樂。既為喜怒哀樂,皆難脫于五味。況書籍記人載事,融情入趣,集思存智,焉能不五味雜陳?而正是這五味雜陳,令書籍流溢出市井生活的真滋味,散發(fā)出歷久彌新的淡雅香。
    魯迅少時,就讀于壽家私塾,名曰“三味書屋”。其三味者何,說法有三。一說者,古人云:讀經(jīng)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二說者,宋代李淑《邯鄲書目》曰: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注:文中“醯”指醋,“醢”指魚肉做的醬,醯醢泛指佐餐的調(diào)料?!罢圪蕖敝腹糯漓?、宴會時,殺牲肢解而后置于俎上。俎,盛犧牲的禮器)。三說者,源自壽家祖訓(xùn),鏡吾先生謂之: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安家屡本褪歉十?dāng)老百姓,不去當(dāng)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于粗茶淡飯,不向往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rèn)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nèi)容,從而品出深長的滋味。各家之言,縱橫比較,雖前兩說不無道理,但我以為后者更為貼切,當(dāng)為“三味書屋”之真義。
    唐代皮日休言:惟書有色,艷于西子;惟文有華,秀于百卉。由是觀之,自古及今,書籍都是有色香味的,且因書分門別類而異。那神奇的色香,目之養(yǎng)眼,聞之怡神,品之開塞。那誘人的味道,繚繞庭室,濡染心靈,浸潤天地,繼而合成書香,每令世人沉醉。它一如陳年佳釀,不因王朝走馬所改,不因江山更替所移,歷千載而彌香,借東風(fēng)而播散,傳萬世而不衰,伴隨人類文明的圣火,照徹蒙昧的暗夜。
    古今中外,書癡多多。他們愛書、讀書、借書、抄書、購書、藏書、寫書、評書、校書、注書,嗜書如命者有之,視書如友者亦有之。孔子發(fā)奮讀《易》,韋編三絕;王獻(xiàn)之臨池學(xué)書,水成黑墨;朱買臣負(fù)薪下山,且行且讀;李密牛角掛書,覓暇翻閱;歐陽修窮不墜志,星夜抄書;宋濂當(dāng)衣求師,以指迷津;魯迅長夜攻讀,嚼椒止困;黃侃著迷詩書,蘸墨當(dāng)菜;高爾基酷愛讀書,“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彼時彼刻,春暖花開,那書香仿佛迷魂之香,在咫尺天地構(gòu)筑起人文迷宮,在字里行間布下八卦陣圖,它曲徑通幽,引人入勝,讓人樂不思?xì)w,流連忘返。
世間日月長,書中滋味多。閱者各有法,得之大不同。有的人像雜食動物,博覽群書,遍嘗五味,雜糅一體;有的人像看折子戲,尋章摘句,擇萃扼要,含英咀華;有的人似挑食一族,獨有偏好,弱水三千,只飲一瓢;有的人如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蝶戲群芳,淺嘗輒止;更有甚者,有的人如吃洋快餐,狼吞虎咽,速戰(zhàn)速決,不知其味。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書益心智,理開茅塞。讀書不能喜新厭舊,必須溫故方可知新。蘇東坡曾道: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薛煊亦言:書雖古而道常新。于謙說得更直白: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心全無一點塵。古人錚言,今猶在耳,其理與父母、嚴(yán)師教誨無二,我等定當(dāng)戮力踐行之。
    書中五味似良藥,祛除百病長精神?!饵S帝內(nèi)經(jīng)》有云:“ 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鄙魉紩?,當(dāng)與“苦堅、辛散、酸收、甘緩、咸軟”醫(yī)道相通。當(dāng)今社會,多元激蕩,燈紅酒綠,充滿誘惑,許多人的精神都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當(dāng)此時,不妨讀些描寫人類苦難的書籍以清熱瀉火,不妨看些投槍匕首式的文章以醒神明目,不妨讀些忍俊不禁的篇什以收斂固澀,不妨拿些溫情甜蜜的料理以補(bǔ)益和中,不妨吃些稍感咸澀的東西以軟堅散結(jié)。因為心病還需心醫(yī)治,我們?nèi)绾巫晕野衙}、開列處方,以辨證施治、五味和合之法,達(dá)扶正祛邪、裨益身心之效,則完全要靠自身的悟性了。
   “書籍滲透人心,詩隨血液循環(huán)。少小所讀,至老猶記。書中所言他人之事,卻使我們?nèi)缤砼R其境。無論何時何地好書無須傾囊便可得之,而我們的呼吸也會充滿書香之氣?!庇糜u論家赫茲蘭特的話作為結(jié)語,我覺得再也合適不過。

說長道短話潘安

    蓋棺論定,語出《明史•劉大夏傳》:“人生蓋棺論定,一日未死,即一日憂責(zé)未已。”韓愈遭貶時《同冠峽》詩亦有“行矣且無然,蓋棺事乃了”之句,其意為人生在世,變數(shù)甚多,只有身后才能對其是非功過作出評價。
    人之聲名,在于其行。觀其平生得失,臧否之辭,人言各異。加之修史者主觀好惡,抑或其他諸多因素,定論公允與否,后人亦有存疑。然史論既出,先入為主,傳之久矣,人云亦云者甚眾,以至于形成爭論不休之公案。
    潘安文品人品之爭,當(dāng)屬其中一例。
    潘安(公元247―300年),本名岳,字安仁。滎陽中牟人,西晉著名文學(xué)家。自幼才穎過人,鄉(xiāng)人驚為奇童。其才情非凡,姿儀俊美,人過洛城,美女爭睹,擲果盈車。從“惟愿生得潘安貌,勝過子建八斗才”贊語中,我們便可管窺一二。
    晉武帝時,岳舉秀才為郎,遷太尉賈充掾,兼虎賁中郎將,出為河陽令,轉(zhuǎn)懷縣令,有政績。入補(bǔ)尚書度支郎,又遷升廷尉評?;莸蹠r,太傅楊駿引為主簿?;莸壑拶Z后與楊駿爭權(quán),殺楊駿,岳被株連,貶為平民。后任長安令,繼而征補(bǔ)為博士。因母病,辭官奉親。居洛陽城南洛河旁,養(yǎng)花植柳,結(jié)廬閑居,駕車奉母悠游,博得孝名。后朝廷召岳入朝,任著作郎,轉(zhuǎn)任散騎侍郎,繼而升任給事黃門侍郎。
    永康元年,趙王司馬倫輔政,孫秀誣岳與石崇謀奉淮南王允、齊王冏為亂,被殺,并夷三族,時年53歲。
    《晉書•潘岳傳》洋洋千言,盛贊岳才,僅用區(qū)區(qū)“性輕躁,趨世利”六字言其德行,卻對岳參與謀害太子之事避而不談。后世許多史家對此心生疑竇,或謂潘安之死為冤案。于今想來:若是潘安直接參與陷害太子,此等要事,東晉南北朝人所寫史書中焉能不載?唐相房玄齡300年后重提此事,早已時空遠(yuǎn)隔,其據(jù)又何憑依?
    金人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fù)見為人。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的評說,更將未及澄清之水再度攪得渾濁不堪。
    對潘岳一生做詳考細(xì)察,我們不難看出:其文品并非如元詩所說“失真”,他多有忠實地表達(dá)自己的時候,比如他的哀辭和悼亡詩,《閑居賦》中的“以拙為政”之言;他的人品亦非僅定格在“拜塵”層面,比如他諷喻皇帝近臣山濤、王濟(jì)、裴楷之流時的閣道打油之舉。可是他的所作所為終究脫不開西晉之風(fēng)的影響,他的內(nèi)心無時無刻不在作著兩難之選。因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所有兇惡、險毒、猜忌、攘奪、虛偽、奢侈、酗酒、荒淫、貪污、吝嗇、頹廢、放蕩等等齷齪行為,司馬氏集團(tuán)表現(xiàn)得特別集中而充分”(范文瀾語)。正是這多源干擾,令潘安人格充滿多面性。他在家庭、情感生活中,至孝至情,極富溫情;而當(dāng)身處官場,涉及政治利害與權(quán)力名位時,他又“干沒不已”,以至落入他人事先設(shè)下的圈套,充當(dāng)一枚身不由己的棋子。
    再者,潘岳人俊才高,特立獨行,鋒芒畢露,自然少不了遭人妒忌。一首《藉田賦》,博得君王贊賞,卻惹朝臣不悅,生生誤了十年功名;他的河陽種花、灌園息訟之舉,令庸懶之官側(cè)目而視;他嫉惡如仇,怒斥小人,鞭笞孫秀,雖逞一時之快,卻也自埋禍根……
    生若夏花,逝若秋葉。西晉年間的這出人間悲劇,或許就是步入仕途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宿命罷。
    悲哉西晉,英才早殤!每念于此,感嘆唏噓,遂成拙詩二首,以平復(fù)我心底波瀾。
    其一
    潘公滿腹是經(jīng)綸,西晉文壇卓不群。
    詩賦亦曾列上品,官場何必拜下塵。
    誰言心畫失真態(tài),總嘆晉史生疑云。
    江湖之上多兇險,三族遭夷血淋淋!
    其二
    辭官事母情感天,悼詩懷妻盟如山。
    二十四孝入又去,五十三載悲與歡。
    挽歌三詠思無盡,仁字一除心難安。
    身后褒貶任人說,惟愿九泉路道寬。
    嗚呼!文曲在上,潘才如江。晚生難以望其項背,冒昧說長道短,還請泉下潘公見諒!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