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救助應由社會共同關注
來源:作者:那山那石時間:2013-01-28熱度:0次
貴州畢節(jié)5名留守兒童抱火取暖,生命逝去在無人問津的垃圾箱,而蘭考的7名棄嬰,則被大火吞沒。一時間社會輿論嘩然,這些事件的背后,彰顯我國的社會管理制度和政策還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而不是一個部門和幾個單位的問題。
貴州5名留守兒童事件,民政、教育、鄉(xiāng)鎮(zhèn)等有關部門的分管領導都受到了處理,但是我始終沒有在任何媒介上看到其父母應該承擔什么責任,這是不是制度的設計出了問題,還是問責的思路和方向出了問題。
竊以為,社會救助工作的核心,就是一個保持社會相對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輔佐手段。我們在制定相關制度的時候,頂層設計的目標應該是落實經費的問題,拿不拿,拿多少,怎么拿。而基層的工作則是怎么分,如何分,如何讓改革的成果全民共享。一份文件的出臺,一份政策的制定,不能老是一字不漏的信奉“專家”,屬于基層的這一塊工作,還是應聽聽基層的聲音。
這幾年來,民政部門確實做了很多好事,但是有些好事只是做實卻沒有做好,沒有帶來正面效應,這就叫費力不討好。我在鄉(xiāng)鎮(zhèn)工作的時候,一直分管移民搬遷安置工作,一位異地搬遷進來的移民,已經落實了一套房子和田土,后來他又報名在另一個移民點再想拿房拿地,在他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還罵罵咧咧說是別人占了他的指標。這種思維邏輯就是昨天給了我多少,今天怎么會減少我天經地義所得的乞丐邏輯。
面對袁厲害心情的崩潰,社會對他沒有更多的指責,這已經算夠理解的了。一個社會的包容,應該是多方面的。我通讀過《中國乞丐調查》、《中國高考報告》、《中國問題報告》,李昌平所著的《我向總理說實話》一系列文章我也都看過了。所有的問題,都是一些社會設計分配不公的問題。農民罷種,不務農的原因,也就是農業(yè)生產周期長、投入高、產出低、花血本沒回報,一年的務農收成一個月的務工收入就夠解決了,而且務工還沒風險。目前市場大米的糧價在2元左右一斤,如果試想糧價上漲到10元一斤,我敢保證,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就自然會掀起大波,保護耕地之類的工作,就不需要國土干部那么去辛苦了,農村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就不會有那么多了。
汶川地震發(fā)生之后,我和妻子都試想收個從地震中幸存下來的兒童,初衷是我們的教育環(huán)境還行,生活質量和教育質量總不至于比普通農民低,算是一份愛心吧。但后來這種念頭沒有得逞,原因是很多制度的設計和相關手續(xù)的麻煩而罷手,屬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遺憾。
女兒在家庭的熏陶和我們榜樣的感召下,能將生活的感受寫下來發(fā)表,偶爾在一些刊物上寫些稿件。她有個同學在福利院,某天她提出來要去看看福利院的這位同學,我和夫人專門找了個時間陪同一道去看望,還在大院里給她們拍了合影,寫進了日記,作為女兒愛心成長過程的見證。采訪福利院的同志,她們也有苦衷,整個社會的棄嬰和失去雙親的孤兒從進院到讀書乃至今后的成長過程,都忙得轉不過來,那種還有家還有父母的兒童的教育管理,還管得過來嗎?
小高在民政部門做社會救助這方面的監(jiān)督和服務工作,我們一起談到貴州5名留守兒童死于垃圾箱事件時,她顯得憂心忡忡,說不定哪天再發(fā)生類似的情況,她將會是背黑鍋的第一個人。我只有滿懷信心地祝福她命大福大,但愿在佛光普照中永遠都是抽的上上簽。
社會是個大熔爐,某一群體的存在自然有他存在的道理,說明那里有適合他生存發(fā)展的空間,袁厲害不收那些殘障嬰兒誰來收呢!國外某些地方允許有紅燈區(qū),中國哪個城市都有乞討者,這就叫有需求就有服務,有差別就有類別,不要用影響市容的眼光來看待他們,其實他們有驚人的生存能力和安于自己生活現(xiàn)狀的心態(tài),不給政府添亂就已經是一個莫大的安慰。
不管什么事情,事件發(fā)生后的第一個反應,應該是探尋深層次的原因究竟在哪里,然后及時進行完善,而不是靠指責哪個部門,拿幾個基層干部開刀作為問題交代的結束。不管袁厲害也罷,貴州5名留守兒童問題受處分的干部也罷,社會救助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才能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共同協(xié)作,共同完成。作為民政部門,社會救助工作是體制內的執(zhí)行者和服務者,但是民政部門也不是萬金油,所有的工作全部包攬不出不出問題,誰也不敢拍胸脯,只有盡力做到最好。他們也需要社會的理解和包容,如果哪天又因為社會救助問題發(fā)生某一事件拿民政干部挨刀頂槍,這使我想起了當前流行的一首歌—《很受傷》!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