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一個文學編輯的尷尬”
來源:作者:星明時間:2012-12-03熱度:0次
石華鵬在《一個文學編輯的尷尬》一文里提出三個尷尬。這三個尷尬,歸結(jié)起來也就是拉資助,拉名稿。文章講文學編輯搞的兩件大事兒——搞錢和搞稿,它們之間是很有意思的關(guān)系:搞不到錢,而搞到好稿,出刊沒“門兒”;搞到錢,而搞不到好稿,出刊沒“臉兒”。要有“門兒”有“臉兒”,就是既搞到錢又搞到好稿,這當然是天大的好事兒,但這好事兒,有時候的確有點難。
他的主編在一篇文章中控訴:記得一次,友人帶我去找一位政府壟斷企業(yè)的老總,事先聯(lián)系了多次,最后約定這天晚上九點到他在福州某花園的“行宮”見面。結(jié)果到了約定時間,老總正和別人談話,友人上前通報,還送上一幅字畫。不料老總竟對我們理也不理,一任我們尷尬地站在那里??蛷d里,大屏幕高清晰進口彩電以及考究的家具顯示主人用度的奢華。但這一切都讓我感到不舒服。等了將近一個小時。老總的客人走了,仍未請我入座。我只好硬著頭皮遞上名片,說明來意。老總將名片隨便一扔,出言不遜:“你們來就是為了向我要錢!”這位官商板著臉孔,自始至終沒有正眼看我一下。我感到受到莫大侮辱,只是為了刊物的一點贊助而強忍著沒有拂袖而去。
通常情況下,當我們的策劃方案得到同意的答復時,贊助的熱心人士——做企業(yè)的或當官的——會讓秘書交給我們一個牛皮信封,信封里頭是一疊稿件,秘書交代我們,這是某老總或某某長親自寫的,你們刊物要發(fā)發(fā)。我們只能點頭,否則好不容易跑的錢就會“泡湯”。實話說,這些“總們”或“長們”長時間荒廢的筆頭很難寫出高質(zhì)量的稿子來,如果是千把兩千字的散文,還容易“照顧”,但如遇到三四萬字的中篇,我們編輯就很為難了,再為難,也得按秘書說的“發(fā)發(fā)”,所以只得我們編輯下力氣大面積“修修補補”了,“修補”到勉強能發(fā)表時,稿件早已面目全非了。
這是拉贊助情況,還有拉名人稿子,石華鵬是這樣寫的:編輯在名家稿面前是失語的,一方面是因為編輯在名家面前“膽小”,怕得罪名家,另一方面是因為名家大多“架子大”,不一定把編輯放在眼里,你這里不發(fā),要發(fā)的地方多得去了。所以編輯在名家面前是尷尬的,不是說不能看出稿子的問題,是不想說出稿子的問題,這樣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其實這樣真正受損害的是名家,長此以往,沒有編輯的吹毛求疵了,名家在自我良好的感覺中一天不如一天,哪一天就變成“非名家”了;其次受損害的是讀者,讀者掏錢買一本你的刊物,本想讀到一些高質(zhì)量的作品,而編輯放棄了“篩選”“過濾”的本職,讓他們在失望中慢慢放棄刊物放棄對文學的信任;而最終受損害的是文學本身。
其實說句心里話,名人的稿子多數(shù)不錯的,因為名人是看重自己名份,就必看重自己作品,除了給小雜志為應付湊合湊合。
石華鵬老師還說,我曾經(jīng)一段也“迷信”名家稿,想方設法靠近名家,我甚至私自許諾給名家高稿酬,而我們刊物稿費過低,我就自掏腰包彌補差額,但我好不容易拿到稿時,稿件的質(zhì)量實在讓我大失所望,這樣的情況不止一次,慢慢的,出于一個編輯的良心,我只好遠離名家稿了。但是我的主編不這么想,還時常在我耳邊提醒,多找名家約點稿吧,名家可是刊物的“門臉”啊,我只能尷尬地點點頭。我承認這是石華鵬老師的心里話,以此,可看出石華鵬編輯是以質(zhì)論稿的。可這樣的編輯太少了,哪管有三分之一,我們的文學也不至于邊緣化。
要對雜志負責,對讀者負責,還是自己筢子上柴火,還是從自然來稿中尋找好稿子。盡管沒臉面,盡管沒有名人罩著,只要稿子好,讀者不是傻子,他會知道好壞的,發(fā)行量并不一定低。那種只要是名家稿,不管是好是壞,是精品還是垃圾,只要拿到就如獲至寶,不是頭條就是二條,只字不動地火速發(fā)出來。但,只是滿足雜志主編的虛榮心而已,讀者不買帳。主編有了虛榮心,但發(fā)行量沒了,這是惡性循環(huán)。你發(fā)行量下降,說明威望下降。你還有市場嗎?你還能賺到錢嗎?
作者還寫到我曾有意識地查看全國文學期刊的目錄,發(fā)現(xiàn)在各刊發(fā)表小說的作者重復率特別高,就那么二三十個名家的名字反復出現(xiàn),而且一般是哪個作者在《收獲》《人民文學》幾個名刊亮相后,各省級刊物就盯上了,上了這刊上那刊,但稿子都因應付稿約急就而質(zhì)量平平了。其實對這類作者的稿件也必須謹慎,不如放棄他們,用自己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培植自己刊物有實力作者的最佳稿件。其實發(fā)行量下降并不是在名人稿子上,可能石華鵬老師還照顧同行的面子,沒說出還有“圈子”稿、行賄稿、婊子稿。這些編輯只想自己得實惠,根本就不考慮別的,這雜志還有搞好嗎?基于這些原因有些省級雜志的小說語言不如時尚雜志講究,粗糙、大路話、沉長,故事基本上似曾相識,缺乏有力細節(jié)描寫,就是獲獎作品也缺少感染力。如果都像石華鵬老師說的憑責任、憑良心選稿。都以質(zhì)量第一,形成竟爭意識,我想小說會很快好起來的。
我不知原創(chuàng)文學雜志怎么發(fā)揮編輯積極性,如果吃大鍋飯,編輯當然是沒什么積極性。時尚雜志編輯發(fā)稿和作者共同收益,所以他們積極性很高。雜志發(fā)行量就很高,有的超過五十萬,這是沒有讀者嗎?當然時尚雜志有它的新聞性、實用性等優(yōu)越性??杉兾膶W也有它的特色,如:語言形象生動性,細節(jié)的感染力、人物形象的鼓動力。想想八十年代《喬廠長上任記》等,曾經(jīng)鼓舞過多少人!小說的生活趣味兒,還有它的智慧都是吸引讀者佐料,現(xiàn)在這些優(yōu)勢都表現(xiàn)不出來,讓讀者喜歡什么?讀者不喜歡,哪來的發(fā)行量?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