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秀:百年滄桑,歲月如歌
蔡勇
有這么一位老人,她生于1917年2月。幼年社會動蕩、父母租田維生。16歲出嫁,丈夫多病。17歲公公失聯(lián)、公婆去世。30多歲守寡,獨自一人撫養(yǎng)8個子女長大成人。目前五世同堂,全家130多人。。。她,就是旺蒼縣木門鎮(zhèn)唯一幸存的百歲老人楊清秀。她的一生,充滿了艱辛和傳奇。。。
----------題記
上篇 世紀苦難:說與誰知
歷經三大悲哀
俗話說,林間千年木,世上百歲人。寶貴著呢。2017年4月18日,我們一群人從旺蒼出發(fā),上廣巴高速東口,20多分鐘就到達了木門鎮(zhèn)。在去看望百歲老人楊清秀的路上,但見山下木門場車水馬龍、陽光明媚;半山公路蜿蜒,鳥語花香,綠翠欲滴;山上云霧縹緲,萬畝有機茶園嫩芽初上,映在冬水田里的油菜花、勁柏和農舍恍如仙境。大伙兒都是第一次零距離接觸百歲老人,每位心里都充滿了好奇、興奮和更多的期待。
迎接我們的是老人的兒女、媳婦和孫輩們。楊清秀老人住在一間典型的川北老式瓦房中,這里干凈,明亮,空氣通暢。由于行動不便,她常常坐在屋里,兒孫們在房間擺上了火盆,上面煨著熱氣騰騰的水罐,供老人隨時享用。我們向老人問好后,就進入了正題?!袄先思医o我們講講過去,好嗎?”
老人耳不聾,眼不花。她盯著我們說,“過去嘛,苦呢?!?/p>
原來,楊清秀老人1917年2月17日出生于旺蒼縣化龍鄉(xiāng)化龍村。當時,中華民國剛成立5年,社會動蕩不安。父母以佃田耕種為生,而且雙雙吸食鴉片。在那重男輕女的年代,小小的楊清秀吃糠咽菜都不能管飽,家里窮得連買裹腳布的錢都沒有。16歲時便出嫁到木門鎮(zhèn)黃粱村賈家坪何義元家。那是1933年,兵荒馬亂。紅四方面軍剛剛入川,社會極不穩(wěn)定。當時何家父母、兄妹4人,僅有茅草屋3間,也是租田生活,加之丈夫何忠臺體弱多病,日子過得異常艱辛。
常言道,少年喪父母,中年喪夫妻,老年喪子女仍人生三大悲哀。楊清秀老人一生全部遭遇了這三種慘事。先是婚后第一年,公公何義元因抓壯丁,代替兒子去南江縣長赤鄉(xiāng)清鄉(xiāng)剿匪,一去杳無音信,從此失蹤。母親同年因悲去世,從此失去雙親。30多歲時丈夫因病去世,留下9個子女。此后幺女早逝,三女、四女又相繼辭別人間,連續(xù)上演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劇。從此,楊清秀老人獨自承擔了養(yǎng)家糊口的全部責任。百年蒼滄,萬般艱辛。78歲的大兒子何顯仁說道這里的時候,滿臉淚水,忍不住跑到室外,一人失聲痛哭起來。
老人不知道發(fā)生的這一切,她喝了一口孫媳婦陳芙蓉用小勺喂的開水后慢慢的說:“再苦嘛,還是挺過來了,你看,他們現在這一大家人過得多好呀。。。”
打官司,旺蒼老城擔水賣
老人雖然聊得最多的是過去的苦,但沒有埋怨,沒有沮喪。一個挺字,倒也說出了百年來的心聲。聽我們一大早是從旺蒼縣城趕過來的,老人還向我們說起了過去她在旺蒼老城擔水賣的故事。
那是中華民國時期,40年代。老人已經有了三個孩子,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家里住的是茅屋,還要時時用手帕包一點糧食救濟娘家父母,日子愈來愈促襟見肘,家里常常揭不開鍋。于是和丈夫兩人合計,在本保同姓何家租兩塊田地耕種,改善生活。兩人日夜操勞,壘田梗,打渠引水,硬是把兩塊看不上眼的邊角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寶肋田”。恰在這時,何姓東家在其他鄰居的慫恿下,開始反悔,要求收回田地,并且還要提高地租標準。那時,由于丈夫老實巴交。他開始退縮了??墒菞钋逍憷先丝粗秽淮暮⒆樱粗谋谌缦吹募彝?,她咬緊牙關,堅決與何姓族人打起來官司。
開始由族長調解,后由保、甲和東凡鄉(xiāng)政府調解,均沒有達成協(xié)議。老人一氣之下,把對方告到了旺蒼縣政府。在打官司的那段日子,由于沒有錢,老人白天就在縣政府門口伸冤曲訴苦衷。晚上,就在旺蒼老城寄宿的客棧借來水桶,擔水沿街叫賣。旺蒼老街上明、清時期鋪下的石板,真實的記錄和見證了老人在打官司道路上的留下的辛酸和淚水。
這場官司一共在縣政府打了二十多天,結果不了了之。當時,氣得老人在家里大病一場。從那以后,老人在心里發(fā)誓,一定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好好培養(yǎng)孩子,讓他們讀書習字,勤勞,持家。艱難的活下去,不再受冤枉。
如今,說起往事的時候,老人早已經沒有了怨恨。倒是他的兒女們心中還是有一些難以釋懷。大兒子何顯仁和82歲的大女兒何秀蘭悄悄對我們說:還是母親說得好,自己有才是真的有。只要有雙手,一切都會有。
白天不懂夜的黑,深山背回救命糧
老人的一生,全部都在為整個家庭操勞,沒有白天黑夜。
中華民國時期,就在村子里建過草紙廠,雇請宋萬章等人幫忙砍竹子進行加工生產;也購買過小木船在木門場清江河里跑運輸,當時也雇請宋萬章、紅石灘杜老漢等人幫忙經營;還在家里用小麥、玉米或紅苕等作原料烤過甄子酒,雖然烤酒沒有外賣,但也滿足家庭的全部需要。大辦農業(yè)初級合作社的時候,楊清秀老人帶頭將自己家里分得的土地、山林和農具全部入社,積極參加勞動生產,被旺蒼縣人民政府評為勞動模范。獲得有鋤頭、鐮刀等獎品。
1958年又大辦鋼鐵,老人還帶了10多名婦女去大兩會,與同去的男人們一起搭窩棚,伐木,建窯子,背煤炭,土法煉鋼。一去10多天才往返回家一次。60年代的時候,全家人口已達到了10多人,原來的茅草房已經完全不夠住了。老人又帶領家人在漆樹河砍柴,打窯燒瓦。一呆就是半個月,日夜在現場忙碌。將土瓦燒好后,不但請人修建了長四間、兩頭轉角的瓦房,剩下的瓦還買給本地樓房嶺的人蓋房子。
往事如煙。當老人的兒女們說起這些往事的時候,楊清秀老人聽了也像小孩子一樣不好意思,臉都微微乏紅了。
69歲的二媳婦柳秀英說:老人年輕時候勞力好得很。集體大生產,一人抵一個主要男勞動力,都是掙主勞的工分。當時生產隊里一些人還有意見,但就是在具體分配的活路上搞不贏她。
來到何家已經61年了的大媳婦熊桂蘭介紹道,我媽最喜歡我們白天黑夜都干活,她熬夜兇的很。有時候一個通宵都可以不休息,晚上一個人剝滿一檔席苞谷米。有時晚上還要背幾十斤桐果子到南江縣雙河場去賣。有一次還掉到柏樹河里去了,幸好只是把衣服、褲子全部打濕了。
75歲的二女何平安說,她小時候最害怕的就是晚上陪母親背木柴、紅苕、藥材等到清杠壩、木門場去賣。天又黑,路又窄,淌河過橋,一不小心就會掉進溝里。但不去又怕挨老人的罵。
其實,最讓兒女們記憶猶新的是老人家夜行百里,去三江壩、下石坡背糧的故事。有一年,連續(xù)天旱,后又雨澇和蟲害,糧食基本顆粒無收。由于人多、缺勞動力,家里年年都要給生產隊補社。隊里分配的糧食早已吃完。恰好第二年遭遇春荒,家里實在揭不開鍋了。老人聽說百里之外的大兩會、下石坡有戶人家出售玉米種,她便在生產隊放工后,一個人前去購買糧食救急。從鳳凰梁到官亭子,翻華蓋山過三江壩,半夜才走到那戶人家。買了幾十斤玉米,涼水都顧不得喝一口又匆匆忙忙往家里背。因為第二天還要出工。那真是救命糧,一家十多口人將種玉米碾細成粉,拌著野菜煮成湯糊糊吃。全家才沒有一個人得“水腫病”。最后,老人還舍不得多吃,強忍著饑餓,從牙齒縫中省下了幾把玉米種。她說,還是不要吃干凈了,留點種子,點在自留地里。萬一當年收成不好,還可以悄悄應急。
中篇 言傳身教話家規(guī):人要活得有尊嚴
木門鎮(zhèn)是旺蒼有名的禮儀之鄉(xiāng),轄區(qū)內大多數姓氏在明、清時期就興建祠堂,修訂家譜,制定家規(guī)、家訓?,F存老街周王氏孝節(jié)石刻標語牌坊,就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地方崇尚仁孝的標志。在與老人的交流中,我們好奇的問到:“老人家,你這么大一個家庭,有什么家訓家規(guī)嗎?”
老人沒有文化,認真聽了一會兒,還是那么輕言細語,更像自言自語的答道:“我就是堅決不招不嫁顧娃娃,所以哪個娃兒不聽話,我都說他們,屋檐水兒點點滴,你們今后謹防不如我…”老人雖然沒有過多的說什么,但是在兒女們的眼中,老人的言傳身教早已扎根心里。
孝敬長輩
73歲的二兒子何顯亮說,母親特別孝順長輩。1933年剛嫁進門,爺爺就被抽丁了,到南江縣長赤去剿匪,一走了無音信,母親等人四處請人尋找,皆無蹤影。后來婆婆也生病了,臥床不起。母親床前床后,端屎端尿,從來沒有怨言。不到一年婆婆就去世了,真的是太慘了。全靠母親一人張羅,送老歸山。按照當地習俗,母親還請人作了祭奠。這些活動父親、母親都要參加,忙的通宵達旦。據介紹,祭奠開始,首先要迎神、設位,在靈門外設降神臺,盥浴所,酒樽所,歌詩與講書臺。出殯前夜,就開始祭奠亡靈,由禮生主持行“展奠禮”與“三獻禮”。展奠禮在晚餐開席前舉行。孝子排隊跪于靈前,聽禮生唱誦展奠之文,呼孝媳出班上食、侑食,呼孝女出班獻茶、奠茶。展奠禮畢,客人開席。席罷即行“三獻”(初獻、亞獻、終獻)之禮。初獻為子(女)祭父(母),亞獻為妻祭夫(夫祭妻)或侄祭叔(伯)父(母),終獻為孫祭祖父(母)。祭奠前,支客吩咐幫忙的勤雜人員在靈位旁邊為禮生設座。每“獻”開始,要奏樂、鳴炮,孝子隨禮生的唱呼三伏三起,然后跪聽禮生唱讀祭文。祭文讀完又要鳴炮、奏樂,三伏三起。
后來有人說爺爺已經死在他鄉(xiāng),也尋不到尸體,因此,母親還在婆婆的墳地里專門給爺爺樹了一座空墳,也請人做了三天道場。
在那些特殊的困難日子里,每當老人知道自己親生父母生活困難、揭不開鍋的時候,她也是從自己碗里省出糧食,晚上用手帕包上連夜給40多里外的父母送去救急。老人雖然從來沒有讀過書,但她還能背一些三字經。她在98歲的時候還對那些長期在外面打工者發(fā)牢騷,父母在,不遠游。
重視家庭文化教育
老人特別重視家庭文化教育,當時丈夫死后留下9個娃娃。那時老人才30多歲,外面的人都說這家人都是一把米喂大的娃兒,好像黃桶垮了箍,這個家早晚要散,今后日子可怎么過呀。老人硬是一個人撐了下來,不旦養(yǎng)活了兒女,而且還把兄弟4人都送去讀了書。先是把長子送到鳳凰庵孫敏思、蔡集云手下讀私塾,后來再送去旺蒼中學讀初中。每月給3元錢。老二在普濟讀初中的時候,一期給學費30元、學雜費13元。那年代,雞蛋才1分錢一個,沒有公路,他們讀書都要走一百里多里小路才能到達。老人為了供娃娃讀書,將家里能變賣的東西如口糧、豬肉等都賣了,自己和一家人則吃野菜、酸菜喝稀飯度日。正是老人的這些遠見和影響,現在這個大家庭都非常重視孩子們的文化教育,形成良好家庭氛圍。
一碗水要端平
老人不僅對兒子好,對女兒、孫子輩的也是關愛有加。在對人處事上她常常說在口里的就是一碗水要端平。在大辦食堂的時候,生產隊的人都喜歡讓她去做飯、分飯。在處理家庭矛盾、糾紛的時候也喜歡她去參場。因為老人在看問題、處理問題的時候堅持的就是一碗水要端平。
老人的二女兒17歲出嫁后先后生育五女一男,一直遭“娃兒荒”,婆家人又多病。老人每年農忙季節(jié)都要把兒子4人叫在一起,訓一頓,大意是二女子家里缺勞動力,你們都要去幫她栽秧、打谷子,栽紅苕,年年4個兒子都沒有跑脫過。在老人心里,就是不能有一家人掉隊,不能有一家人沒有飯吃,害怕丟人。
幺兒子何顯群說,我自己的一個娃兒也是老人幫助養(yǎng)大的。當時妻子多病,自己也吃不起飯,小娃娃才4個多月,只有讓70多歲的老母親代養(yǎng)。她老人家一口湯、一口米粉的,硬是把孫子養(yǎng)大成人,現在都30歲了。何顯群沒有說完,自己的眼淚也掉了下來。我們見狀,忙叉開話題,問到他們對老人在家教上有什么感受。在場的兒子、媳婦和女兒們都異口同聲說道:她歪的很,兇的很。做什么都要爭個贏道理。
當大家把這些說給老人聽的時候,老人眼里發(fā)出了只有年輕人才有的那種光澤,她還是輕輕的說到,這么大一堆小娃兒,我不厲害點行嗎,不一碗水要端平行嗎?!
人要活得有尊嚴
老人一生深受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影響。近70年的單身生活里,她把個人名譽、尊嚴看的比生命還重。在過去的日子里,老人引以自豪的就是不招不嫁顧娃娃。老人常掛到嘴邊的話就是人要活得有尊嚴,人活著就是要有尊嚴。
70年來,老人為了不讓其他人說事論非,總是早出晚歸,不和其他異性男人單獨接觸。也堅決不允許兒女、媳婦和其他異性過分親密接觸。有時候幾乎達到偏執(zhí)的程度。
有一次幺兒子何顯群剛剛從外面回來,老人就把他攔在院里責問。你跑到一個女子家里去干啥。原來,不知道老人從哪里知道的,有一家女子的丈夫在外打工,只有一人在家里,恰好她小兒子又去了那個女人家。害得幺兒子趕緊解釋,那家里其實還是何家里的一個親戚,她家缺勞動力,就叫了同村的幾個人幫忙打谷子,絕對沒有其他什么。
還有一次,老人家快滿一百歲的時候,她有一個孫子放暑假,回來呆了一個多月。她看不下去了,也跑去把兒子、媳婦訓了一頓:那個男人是哪家的,在你們家里做什么,這么久了還不走。弄得兒子、媳婦哭笑不得。孫子見狀忙跑過去抱住她說,“婆婆,我是你的孫子,你不認識了嗎?”老人家才緩過神來,慢慢說道,你是哪家的孫子,長這么大了,怎么我還不曉得?!
對于家教,老人的兒女們大多記憶猶新。如今,這些也已經做了爺爺婆婆的老人,正在一代代傳將下去。78歲的大媳婦熊桂蘭說,我嫁過來10多年才分家,親眼看到母親一生真不容易。我和其他弟媳和姐妹們也經常幫母親洗衣服、洗澡,照顧她老人家。70歲了的二媳婦柳秀英插話說,現在母親年齡大了,也應該我們盡孝心了。如今她已經100多歲,更需要人照顧。白天,我們幾個媳婦輪流陪,晚上就是他們4兄弟兩人一班輪流守護??粗麄円淮蠹胰似錁啡谌冢覀円舶l(fā)出由衷的祝福。
下篇 勞動鍛煉也是長壽秘訣
我輩人等,眾皆凡夫俗子。在訪問老人前夕,大家都對老人為什么長壽感到好奇。面對我們的提問,家人們都說不出一個道道,作為那時代的老人,他們確實也不太知道和總結養(yǎng)生、長壽或者康養(yǎng)什么的。還是楊清秀老人自己說,大概這兒的山好、水好吧。放眼望去,確實如此。在木門地區(qū),青龍、雙桂、鳳凰、丹青、雙山等五山拱衛(wèi),青龍山一馬當前。山勢險峻,來脈悠遠,人稱“五馬奔槽”。老人住在鳳凰山中,這里海拔高度900多米,森林茂盛,氣溫適中,空氣潔凈。四季分明,全年日照200多天,特別是山上的土地富含硒等元素,種植的米倉山、木龍音等系列品牌的茶葉,遠銷俄羅斯、匈牙利、加拿大等17個國家和地區(qū),多次在國際國內獲得大獎。這里的水也是天然的山泉水,冬暖夏涼,清澈甘洌,他們都是從大兩會背斜南翼順勢浸出,紅壤厚度最深達30千米。山上居住的村民,大都身體健康,70---80歲的老人比比皆是,難怪老人的兒孫們都多次往返鄉(xiāng)里,接她去城里享福,老人就是堅決不干。二兒子何顯亮說,老人一生不喜歡吃穿打扮。在穿上面,只要洗干凈就行。在吃飯上面也沒有什么特別要求,農村人,都是粗茶淡飯。地里的水稻、小麥、玉米、土豆等成熟什么就吃什么,自己種植的豆角、豇豆、黃瓜、茄子、青菜、蘭菜、蘿卜等,也是地里有什么就現場摘回來炒什么。無農藥,全生態(tài)。蔥、姜、蒜、辣椒、花椒什么都不忌口。說得我們幾個口水直冒。說起老人的日常生活,在兒、孫們心中認識都是一樣,那就是不吃藥、愛喝酒,“連渣撈”喜歡頓頓有。
不吃藥的女漢子
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上午十一點。金燦燦的陽光鋪滿小院,老人的兒女們一起動手,將老人扶到院內的一株桂花樹下,那里早就擺放了一張可坐可躺的竹椅,大伙兒齊擁了過去,向老人問好。老人一一應答。樹影下的老人全是滿足和安詳。怎么也看不出百年滄桑。倒真像隔壁的大姐、大娘和婆婆。
大家都擺出各種姿勢與老人合影,想沾一下老人的喜氣。她也認真的配合照相,作出各種表情。有人問到:”老人家,你身體還好嗎?”“不好,我還年輕呢,怎么手腳都沒有原來靈便了?!崩先寺拇鸬?,一下子把我們大伙兒都逗樂了。
次子何顯亮老人介紹道,老人身體一直都非常好,前幾年去鎮(zhèn)醫(yī)院體檢,身體沒有任何問題。老人從來不吃藥,就像一個女漢子。她總是說西藥、中藥感覺沒效果。倘若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拖一拖、磨一磨或者扯點草藥吃一吃就痊愈了。這么多年來她有時候腹脹、或者飲食隔著了,就把煮飯的米鍋巴燒焦,澆上一碗井水,然后喝下;或者將黃荊樹籽兒打成粉服下,口服干豇豆等。偶爾感冒了,就用茶葉、陳艾、紫蘇等熬水喝。出門在外,凡是遇見夏枯草、車前子、金銀花等,她一定挖回來,常年備用,預防疾病。在那缺醫(yī)少藥和無錢的年代,老人的這些土辦法確實也解決了極大的問題。
愛喝酒的老太太
說起老太太愛喝酒的事情,那她還真有癮了。年輕的時候由于勞累,也無錢購酒喝,往往只能隔三岔五呡一口。上世紀40年代,當時家里為了請幫工需要和自己飲用,老人還干脆自己烤酒。那個時候,每天中午晚上都可以喝兩頓,每次2-3兩老白干。主要用于解乏,消除疲勞。慢慢的習慣成自然。后來,國家禁止私人烤酒,還真讓老人難受了許久。當時按照國家政策規(guī)定,過年過節(jié)的時候才能憑票供應0.5至1斤白酒,老人從來也舍不得獨自享用,總是悄悄放置起來,留作家中請人幫忙做事,或者親戚朋友來客時才可飲用。
老人也喜歡動手煮醪糟,喝“甜酒”解癮。木門醪糟是當地特產,其主要做法是用精糯米、甜酒曲發(fā)酵釀制,形成汁滓混和的米酒,俗稱“甜酒”。早在漢唐、木門醪糟已入市應客,因其味清冽、甘甜爽口,成為名播四方的美食,一直承傳至今。尤其在春節(jié)和農忙季節(jié),村民家中必煮醪糟一盆,裝入土陶缸中密封備用。客人到家,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醪糟端到客人面前。有些人家還要打幾只雞蛋攪成蛋花煮在醪糟里,這是待客的禮節(jié)。農忙時請人插秧、打谷、種田,上午歇氣的時候,主人都要煮一鍋醪糟、蒸一鍋饅頭或甜糕,送到田間,給干活的人解渴充饑,民間叫“打吆臺”。平時央人干重活,如抬石頭、修房造屋等,上午歇氣時也要“打吆臺”,同樣是醪糟一碗加饅頭一個。
直到80年代,在老人70多歲的時候,這才真正喝好了滿意的白酒。每天自然要喝1-2次,大都2-3兩沒有問題。家里不少年輕人還不敢和老人對飲。90多歲的時候,家人害怕老人飲酒多了出事,家家戶戶又開始煮醪糟,供老人隨時享用。直到現在,她每天都還可以喝七、八次“甜酒”,但兒女們都說,感覺老人真正喜歡的還是白酒。孫媳婦陳芙蓉說,老人98歲的時候病了一段時間,身體沒有恢復,嘴里吃東西還很困難。有一天,她看見幺兒子手里端著一杯白開水在喝,老人馬上就不干了。她說,那肯定是酒,她也要喝。在場的人再怎么勸老人就是不聽,就是要酒喝。陳芙蓉只有給老人端上一小杯。只見老人剛喝進嘴里一小勺,眼睛、鼻子就湊成一團。原來,可能是久了沒有喝白酒或者病了的緣故,刺激了口腔。老人嘴里嘟嚨著疼、疼,就是不愿吐出來。
“連渣撈”喜歡頓頓有
老人喝酒、吃飯的時候還需要“下酒菜”、“下飯菜”。日常的“下酒菜”、“下飯菜”以時鮮蔬菜為主,臘肉類次之,但餐桌上、碗里卻少不了一、兩樣咸菜。當地民眾家家皆有腌制咸菜的傳統(tǒng)習慣,其品種主要有泡菜、豆瓣、長短鹽菜、紅豆腐(即豆腐乳)等。在時鮮蔬菜不接時,則用干豇豆、干豆角、干蘿卜夾、干菜苔煮臘肉,干酸菜燒湯下飯。老人還喜歡吃“肉和尚”。這是民間一道特色“下飯菜”。其烹制方法是將肥臘肉去皮切成薄片,裹上面糊,用筷子夾入鍋中,小火炕至兩面金黃出鍋,作為夏季吃酸菜米湯(稀飯)、綠豆米湯、豇豆米湯的下飯菜。時間充足時,在烹制“肉和尚”還要“三蘸三炕”:將面糊調得稀些,肉片第一次放入面盆,只能掛上一層薄薄的面糊,入鍋翻炕至兩面有油滲出時起鍋,再入面盆又掛上一層薄薄的面糊入鍋翻炕,如三番煎炕的“肉和尚”格外香酥可口。
其實,兒女們都說老人特別喜歡吃的還是“連渣撈”,感覺從來沒有吃膩過。木門地區(qū)盛產黃豆,田邊、地角、溝畔,只要有一粒種籽,一定會結出色澤金黃、顆粒飽滿的黃豆。這里的人們用本地的黃豆和山泉水制作的豆腐干,歷史上曾經隨著米倉古道、渠江木船運輸遠銷巴中、南江、閬中和漢中一帶。但老人喜歡吃的“連渣撈”與豆腐的做法又不一樣。首先,先選擇顆粒飽滿的黃豆,清洗干凈,除去雜質,用溫開水泡漲,然后在小石磨上碾磨成漿,不濾渣,將黃豆渣、漿一同倒入尺八鐵鍋,用柴木煮沸,再參入老酸水,像點豆腐一樣形成“連渣撈”,就像現在市場上出售的酸水豆花,只不過在豆花里面還含有豆渣、酸菜、白菜、青菜等成份。煮熟后可以放油鹽,也可以不放,直接盛在碗里吃,亦可以在飯桌上作湯、拌飯吃。聽老人的兒女們介紹,現在只要有“連渣撈”端上來,老人天天吃飯都是開心的。在99歲那年,有一次老人又想吃了,幺兒子何顯聰也沒有時間專門做,他就悄悄地在木門場上去買了豆腐,將它揉雜,加入油鹽、姜蒜和酸菜,在水里煮開??墒钱斔褵釟怛v騰、加入蔥花的“連渣撈”端在老人手里后,老人剛吃一口就生氣了,這不是“連渣撈”,你是哄我的。大家面面相覷,最后還是二媳婦柳秀英在家里重新做了一碗,老人這才開心起來。
老人長壽,大伙兒都認為與她一生的勞動分不開。勞動使人快樂和滿足。勞動鍛煉成就了百歲老人的一生。年輕時白天忙于在田、地里干活路,晚上也在家里剝玉米、熬糖、炒水谷子?;蛘呒{鞋墊、紡線、織布、齊麻(主要用于織麻布、織床罩)。勤勞是楊清秀老人一直養(yǎng)成的好習慣。八十歲前,她還能下田種地,九十歲前,自己種菜做飯,有時還到荒山上扯點淫羊藿、夏枯草等中草藥,自己穿針扎些背系,自己趕集到場鎮(zhèn)賣。九十歲以后,耳朵清順,眼不昏花,自己洗衣服,還能幫子女曬谷子。年近百歲,堅持每天掃地,拄拐四處走走,偶爾到一公里外幺兒處串串門,盡量堅持生活自理。勞動鍛煉也是長壽秘訣。這話不假。
采訪結束的時候,老人像小孩一樣又嚷嚷著想喝酒了。孫媳婦陳芙蓉又一次跑到室內,將煨有米酒的小罐罐端出來,小心地把一勺勺湯汁喂到老人的嘴里。。。陽光穿過小院,不遠處的田埂上幾個零星男女唱著山歌向地里走去?!澳鹃T醪糟就是好,喝了后就離不了,老漢喝了呡嘴笑,碎娃兒喝了蹦蹦跳,月母子喝了奶奶多,病漢喝了藥往坡上倒。。?!?/p>
我們都開心的笑了。
在山里,有勞動就有歌聲,有歌聲的地方總有快樂。
(蔡勇:中國國土資源作協(xié)會員、四川省作協(xié)會員)
上一篇: 新荷初出水 映日別樣紅
下一篇: 駐村工作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