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野VA无码中文字幕电影,粉嫩AV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王玥,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AV天堂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李白傳》第一章

來源:作者:郭瑞琳時間:2012-05-12熱度:0

李白傳


第一章

   701年,則天順圣皇后長安元年。
   這一年是辛丑年,李客攜夫人賀氏居于碎葉城,為碎葉城富豪。是年辛卯月辛亥日壬辰時,賀氏夢長庚入懷,又夢吞魚白而生李白。李白的祖籍在隴西成紀(現(xiàn)在甘肅秦安東)。關(guān)于他的出生地,史學(xué)界討論很多,一般認為他于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中亞的碎葉城,也有學(xué)者認為是河南洛陽、四川綿陽江油縣等地。那時的碎葉城是絲綢古道上的一座重要城市,屬于唐朝安西都護府最西邊的城鎮(zhèn),是當(dāng)時“安西四鎮(zhèn)”之一。在《大唐西域記》中,玄奘記述了他經(jīng)過今吉爾吉斯共和國伊塞克湖到達碎葉的情景:
   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即伊塞克湖),或名熱海,253又謂成海。周千余里,東西長,南北狹。四面負山,眾流交湊,色帶青黑,味兼成苦,洪波浩汗,驚波汩泡,龍魚雜處,靈怪問起。所以往來行旅,禱以祈福。水族雖多,莫敢漁捕。
    玄奘的描寫和稍后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的《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的記述是一致的:
    側(cè)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海上眾鳥不敢飛,中有鯉魚長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自雪遙旋滅。蒸沙爍石燃虜云,沸浪炎波煎漢月。
   陰火潛燒天地爐,何事偏烘西一隅。熱吞月窟侵太白,氣連赤坂通單干。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見夕陽海邊落。柏臺霜威寒逼人,熱海炎氣為之薄。
    這是唐詩中惟一的一首描寫熱海的詩。岑參和李白是同時代的人,他曾兩次出塞,第一次隨唐將高仙芝去安西節(jié)度使幕府。那時,碎葉正歸安西都護府所管轄,岑參一定到過熱海。故也才能將熱海描寫得如此真切。
    在海西碎葉水中游的南岸,有城名碎葉城(素葉水城),此亦即李白曾祖父竄及的地方。玄奘以親臨和目擊者的身份,是這樣描述該城的:
    清池西行五百余里,至素葉水城,城周六七里,諸國商胡雜居也。土宜糜、麥、蒲萄,林樹稀疏。氣序風(fēng)寒,人衣氈褐。
    可見它是一座商業(yè)性的城市,其間也有相當(dāng)規(guī)模的農(nóng)業(yè)和種植業(yè),因此一定很繁華。李白的先祖?zhèn)兏Z至此地,并定居下來,看來謀生是沒有什么問題了。在碎葉城西,"行四百余里至千泉。千泉者,地方二百里,南面雪山,三陲平陸。水土沃闊,林樹扶疏。暮春三月,雜花若綺,泉池干所,故以名焉。突厥可汗.每來避暑"。再向西,從"千泉西行百四五十里,至咀邏私城。城周八九里,諸國商胡雜居也。土宜氣序,大同素葉"從咀邏私城"南行十余里有小孤城,三百余戶,本中國人也,昔為突厥所掠,后遂鳩集同國,共保此城,于中宅居。衣服去就,遂同突厥,言辭儀范,猶存本國"由此可知,李白的先祖?zhèn)?,在諸圍商胡雜居之地,不難找到同命相憐的國人,當(dāng)然維持生計也就不愁了。 
   李白一家遷至碎葉城的原因,有學(xué)者認為是其祖先在隋時因犯罪被流徙,還有人說是家族經(jīng)商遷居于此,國學(xué)大師陳寅恪甚至曾斷言他根本就是西域胡人。但歷史很難細究出真實,就連李白的父親李客的名字,也充滿了客居異鄉(xiāng)的漂泊感。李客,是詩仙李白的父親,其生平事跡沒有準確記載,生卒不詳。有人考證,李白的父親李客究竟因何“逃歸于蜀”或“潛還廣漢”,如果是國破家亡,出奔異域,那么早就應(yīng)該返回原籍;假如是因為觸犯刑律,流放遠方,時隔百余年,也用不著“潛還廣漢”。這就使人猜測,或許是什么更直接的原因促使李白的父親“逃歸”、“潛還”,跑到大巴山中去,進而也使李白對自己的家世一直閃爍其辭,以致后人無法真正了解這位偉大的詩人的身世了。據(jù)《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名叫李客,為任城尉。陳寅恪則認為李白之父為胡人。而母親記載是突厥人。據(jù)后世李白家譜記載:“珂公,字玉楠,淑人賀氏,生子白公,遷居蜀”、“白公,行十二,字太白,初生時母夢長庚入懷,又傳夢吞魚白而生,故名白。官供奉翰林,詩文俊逸,世稱仙才”、“澄公,行二,字伯禽”等句子,說的正是李白一家上下三代。這些文字表明,“詩仙”李白也是李元嬰的后代。此外, 唐代名將、西平王李晟及宋代大思想家李覯的始祖恭公與李強漢的始祖威公是叔伯兄弟,而李白則是威公的堂兄弟,恭公、威公與李白同為李元嬰第五代后人。范傳正李白碑文中的"隋末多難,一房被竄于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的撰述,是確鑿無誤的。李白的先祖(被推斷為李白的曾祖父)至李白生,一連四代就生活在熱海碎葉及其附近地區(qū)。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2011年最新百家姓排名,李姓為中國第一大姓。為區(qū)別其他同音姓,常說“十八子李”或“木子李”。在臺灣、朝鮮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見姓氏,在朝鮮李姓為第二大姓。 據(jù)統(tǒng)計,李姓人口總數(shù)約為1億,其中中國大陸有李姓9207.4萬人,占中國人口總數(shù)的7.19%。河南是中國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隴西,既今甘肅臨洮,為李氏重要發(fā)源地。 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i、Lee及Lay三個,而澳門則有Lee、Li及Lei等。Li為漢語拼音,Lee及Lay為粵語拼音,而Lei則為葡萄牙語譯音。歷代名人極其眾多,如思想家李耳等。
   李姓形成時,族人世居今豫東河南鹿邑一帶,春秋時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傳的首個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陽,外字聃,號老子,生于春秋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書的史官),傳說是春秋時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傳為《老子》一書的作者。傳說他是周平王時(春秋初期)人,又說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問禮,于是說他活了160多歲或200多歲,是因為修道養(yǎng)壽才活了那么大歲數(shù)?!独献印芬粫置兜赖陆?jīng)》、《老子五千文》是道家主要經(jīng)籍,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包含著某些樸素辯證法因素,對中國后世哲學(xué)的發(fā)展產(chǎn)生很大影響,后來唯物、唯心兩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據(jù)《新唐書》記載:李氏出自嬴姓。帝顓頊高陽氏生大業(yè),大業(yè)生女華,女華生皐陶,字庭堅,為堯大理。生益,益生恩成,歷虞、夏、商,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至紂之時,理徵字德靈,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于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契和氏與子利貞逃難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為李氏。李耳的后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國做官,被封于段,為干木大夫。李宗之子李同為趙國大將軍,孫李兌為趙相,曾孫李躋為趙國陽安君。李躋有兩個兒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兒子李洪,任秦國(在今甘肅、陜西一帶)太子太傅,其孫李興族為秦將軍。李興族之子李曇,字貴遠,在趙國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后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曇有4個兒子:崇、辨、昭、璣。他們及其后代因分別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兩支:長子李崇,任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縣)守,封南鄭公,為隴西房;四子李璣,戰(zhàn)國末任秦國太傅,李璣的二兒子李牧在趙國做官,定居在趙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為趙郡房。后來,隴西房又分為十三房,唐宗室39房,趙郡房又分為東、南、西、遼東、江夏、漢中六房。 
  李耳以后,李姓人口逐漸增多。春秋時晉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東南)的理獄官李離、戰(zhàn)國時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遷入今山西境內(nèi)的李姓人;戰(zhàn)國時被秦昭王任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遷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孫李同,到趙國(都城在今河北邯鄲)做官,是最早遷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孫李恪的兒子李洪,到秦國(都城在今陜西咸陽東北)做官,是最早遷入今陜西的李姓人;李洪裔孫李曇,在秦國任御史大夫,其長子李崇開創(chuàng)隴西房,四兒子李璣的二兒子李牧開創(chuàng)趙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兩大支派。 
  兩漢、三國時期,李姓人又在許多地方開辟出新的聚居點。西漢時,李姓有徙居今山東、江西者,如李耳裔孫李解,因在膠西國做官,留居高密(今山東高密縣西南);更始初任軍師將軍的李淑為豫章 (今江西南昌)人。到東漢、三國時,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東北已發(fā)展至今遼寧一帶,如東漢時率鄉(xiāng)勇抗擊海賊的李久為遼東 (今遼寧遼陽)人;向西北已發(fā)展至今寧夏一帶,如漢末三國時期涼州軍閥李傕為北地(今寧夏、甘肅一帶)人;向東南又發(fā)展至今江蘇,如東漢時善風(fēng)角占候之術(shù)的李南為句容 (今屬江蘇)人;向南已發(fā)展至今廣東、湖南、湖北,如東漢時交趾刺史李進為高要 (今屬廣東)人,三國時吳丹陽太守李衡為襄陽(今屬湖北)人;向西南已發(fā)展至今云南,如三國時蜀漢興亭侯李恢為俞元(在今云南澄江縣境)人。 
  三國時,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設(shè)大中正,郡設(shè)中正,執(zhí)掌用人權(quán),從此形成把持政權(quán)的士族制度。東晉、南朝時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級,把北方山東(指崤山或華山以東地區(qū))在一郡之內(nèi)的大姓望族稱為郡姓,列王、崔、盧、李、鄭為一流冠族。因為士族門第大抵是由祖先有聲望、代代保持富貴、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習(xí)禮教的形式和表現(xiàn)異于常人的風(fēng)尚、能談?wù)摗⒂形恼碌雀鞣N因素構(gòu)成的。十六國時,先后出現(xiàn)了兩個李姓政權(quán)--大成國和西涼國。 
  隴西李氏李唐支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為皇親國戚,官位顯赫,至隋末,在朝廷內(nèi)外已具有相當(dāng)雄厚的實力,因之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此外,這一歷史時期,李姓除分布于上文所述的地區(qū)外,又有今內(nèi)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區(qū)的李姓人載入史冊,但總的來說,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發(fā)展。 
  唐朝初期,朝廷派陳政任嶺南行軍總管,率兵往閩南鎮(zhèn)壓“蠻獠嘯亂”,后其子陳元光繼任,平定了局勢。固始籍將佐李伯瑤隨陳氏父子入閩開發(fā)漳州,功績卓著,留居當(dāng)?shù)?,其子孫散處龍溪、漳浦諸縣。 
  唐高宗皇后武則天,690年廢唐睿宗李旦,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周,史稱武周。她任用酷吏,屢興大獄,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牽連冤殺。為了避禍,宗室李姓部分人從長安、洛陽逃到比較安靜的江南定居。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平盧、范陽、河?xùn)|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安祿山及其部將史思明,以誅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歷時八年方被平定。這場戰(zhàn)亂,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難,其中有一批李姓人。 
  唐朝大將、營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天寶末年任河?xùn)|節(jié)度使,與郭子儀一同平定“安史之亂”,因功被封為臨淮郡王。762年出鎮(zhèn)徐州,進封臨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從此子孫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貴州等地。 
  始于唐穆宗時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朋黨之間將近四十年的斗爭,史稱“牛李黨爭”。唐武宗即位后,任李德裕為相,李宗閔被貶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時,牛派得勢,李派則全遭罷斥,李派首領(lǐng)李德裕被貶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谑协偵絽^(qū)東南)司戶,于850年病死,其子孫有部分人留居當(dāng)?shù)?,成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nbsp;
  唐末至五代年間,因中原地帶長期動亂,河南因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率眾起義,最后在福建創(chuàng)建閩國。河南一些李姓人隨王氏兄弟入閩,定居于莆田、晉江,后又分支寧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進而又向西發(fā)展,分布于廣東、廣西的一些地方。
  唐代以后,出于多種原因,李姓播遷更加頻繁,分布地更為廣泛。其中,遷徙人數(shù)較多的是宋代“靖康之變”時的南遷。 
  例如,覃懷(今河南武陟)人李曾伯,舉家渡江,后居嘉興 (今屬浙江),宋理宗寶佑年間舉進士,后累官治海制置使;李芾從開封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陽),恭帝德佑初知潭州;開封飲食業(yè)以烹飪羊肉著名的廚師“羊肉李七兒”、以善于用肉和各種萊肴做湯聞名的“雜菜羹李婆婆”等南遷后在杭州重操舊業(yè)。
   碎葉城于唐高宗調(diào)露元年(679)置,屬條支都督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的托克馬克市附近,曾經(jīng)多次修筑城墻,唐代碎葉城就是仿長安城而建。
   儀鳳四年(六七九)六月三日,改元調(diào)露,大赦天下。西突厥部酋、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自號十姓可汗,與李遮匐煽動部落,聯(lián)合吐蕃,侵逼安西。四月,朝議發(fā)兵討之,吏部侍郎裴行儉以吐蕃侵擾,干戈未息,不可出兵,宜以計取。建議借波斯王卑路斯卒于長安,送其子泥洹師歸國之名,道過兩蕃而取之。唐命行儉冊立波斯王,為安撫大食使,肅州刺史王方翼為副使,檢校安西都護。行儉曾任西州長史,奉使至西州,召其豪杰子弟千余人自隨,揚言天熱不可遠行,稍涼乃西上。都支信以為真,不為防備。行儉徐召四鎮(zhèn)豪酋,言昔日縱獵甚歡,欲再獵,諸胡子弟爭請從獵,得遠近萬人。行儉佯為畋獵,率之西進,離都支部落十余里,遣人問安,麻痹都支,然后再遣人促召相見。都支先與遮匐約秋中拒漢使,猝聞軍至,計無所出,帥子弟迎謁,遂被擒。行儉傳其契箭,悉召諸部酋長,執(zhí)送碎葉城。然后簡精騎進擒遮匐。途中遇遮匐遣往都支處使者,使其諭遮匐降,遮匐遂降。行儉囚都支、遮匐歸朝,遣波斯王子自還其國。裴行儉平定西突厥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及李遮訇后唐復(fù)置安西四鎮(zhèn)。四鎮(zhèn)幾經(jīng)置罷,此乃第三次置之。此次以碎葉城(碎葉川旁,今蘇聯(lián)托克馬克)代焉耆,四鎮(zhèn)為碎葉、龜茲、于闐、疏勒。其時西突厥十姓部落在西域?qū)μ仆{與吐蕃在河西走廊對唐威脅同,十姓部落中,五咄陸在碎葉之東,五弩失畢在碎葉之西,唐改鎮(zhèn)碎葉,其意即在鎮(zhèn)撫十姓部落。裴行儉執(zhí)阿史那都支等回朝,留副使王方翼筑碎葉城,方翼于五十天內(nèi)重修碎葉城,立四面十二門,皆屈曲作隱伏出沒之狀,城內(nèi)則街廓回互,街巷通連,并筑坊墻,以備軍鎮(zhèn)作戰(zhàn)之需。十月,單于大都護府東突厥阿史德溫傅、奉職二部反,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都護府所轄二十四州酋長皆叛應(yīng),擁眾數(shù)十萬。漠南突厥,自永徽(650)以后近三十年,對唐無侵擾,唐利用其東征高麗,西征中亞,討叛奚,伐契丹,役使頻繁,遂起而叛唐。唐遣鴻臚卿單于大都護府長史蕭嗣業(yè)、右領(lǐng)軍衛(wèi)將軍花大智、右千牛衛(wèi)將軍李景嘉等率兵擊之。嗣業(yè)等初戰(zhàn)頻捷,防備漸懈,后遇大雪,兵士寒凍,列營不整,突厥夜襲其營,嗣業(yè)狼狽拔營走,眾大亂而敗,死者不勝數(shù)。大智、景嘉引步兵且行且戰(zhàn),奔單于都護府。嗣業(yè)祖與皇室有舊,乃減死流桂州(今廣西)。大智、景嘉并免官。同月,突厥擾定州(今河北定縣),刺史霍王元軌開門偃旗,突厥疑有伏兵,不敢進而退。唐遣左金吾將軍曹懷舜往恒州守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右武衛(wèi)將軍崔獻往絳州守龍門(今山西河津),以備突厥。突厥又煽誘奚、契丹侵擾營州(今遼寧朝陽),州戶曹唐休璟率兵擊敗之。十一月,高宗以裴行儉文武兼資,特授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率太仆少卿李思文、營州都督周道務(wù)等部兵十八萬,并西軍程務(wù)挺、東軍李文暕等,總兵三十余萬討突厥。唐世出兵討伐突厥,軍威未有如此之盛者。于靈州(今寧夏靈武以南)南界置魯、麗、含、塞、依、契等六州,以安置突厥降戶。此舉一則以便于唐廷運送軍隊和給養(yǎng)鎮(zhèn)壓溫傅、奉職二部的反叛,二則加強對突厥降戶的統(tǒng)治,使之納稅服役。圉師,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許紹之子。有器干,博涉藝文,舉進士,授給事中。顯慶二年(六五七)遷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兼修國史。三年(六五八),以修實錄有功,封平恩縣公。龍朔中(六六一至六六三)為左相。其子畋獵踐田,人斥之,子怒而射人,圉師隱而不奏。高宗責(zé)其身為宰相,侵暴百姓,免官。后遷虔州刺史,轉(zhuǎn)相州刺史。圉師在州政存寬惠,州人刻石頌美。其下有官吏犯貪贓,事敗露,圉師不追究,僅賜《清白箴》,其人自愧而改節(jié)。圉師后遷戶部尚書。679,卒。
  碎葉城,又作素葉城、素葉水城,因其依傍素葉水,故得此名。其故址在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城西南8公里處的阿克-貝希姆(Ak-Beshim)。碎葉城曾是唐王朝經(jīng)營西域的“安西四鎮(zhèn)”之一。詩仙李白誕生于此地的說法更增添了對這座古城的親切之感。玄奘法師在此城見到西突厥統(tǒng)葉護可汗。得到可汗所贈豐厚資助及通行國書,并派一名通解漢語的少年隨行,一路護送西去。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云:“至素葉城,逢突厥葉護可汗。方事畋,戎馬甚盛。……既與相見,可汗歡喜,云:‘暫一處行,二三日當(dāng)還,師且向衙所’。……三日可汗方歸,引法師入??珊咕右淮髱?,……法師去帳三十余步,可汗出帳迎拜,……因停留數(shù)日,……又施緋綾發(fā)服一襲,絹五十匹,與群臣送十余里”。 
  長2500公里的天山古道也稱唐僧古道,是連接中亞草原與中國西北沙漠的捷徑,也是最為險峻的古代山路。公元627年玄奘西行取經(jīng),從塔克拉瑪干沙漠古城阿克蘇出發(fā),翻越凌山到伊塞克湖,走的正是這條“難以全生的危險道路”。中國歷代王朝的使節(jié)、商人、僧侶和軍隊曾一批又一批在這條古道上循著天山北麓的峽谷西行到楚河流域和西域各國。 
  碎葉河(又名楚河)河谷位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nèi),呈東西走向,長200公里,最寬外80公里,兩邊雪峰平均高度3700米,山里多溫泉,谷地氣候宜人,可稱得上絲綢之路上又一“河西走廊”。 
  據(jù)玄奘記述,自凌山行400余里至大清池(伊塞克湖),清池西行500余里至碎葉水城,城周六七里,諸國商胡雜居。根據(jù)這一記載,我們在楚河南岸找到了唐代中國在西域設(shè)的重鎮(zhèn)--碎葉城遺址,這是中國歷代王朝在西部地區(qū)設(shè)防最遠的一座邊陲城市。經(jīng)過1000多年風(fēng)吹沙打,雨水沖刷,這座唐代中國城已風(fēng)化瓦解成為一座巨大的土堆。 
   爬上這座荒草叢生的古城遺址,可以清晰地看到當(dāng)年唐朝軍隊修建的周長達26公里的墻斷壁。考古學(xué)家們在此城的寺廟廢墟內(nèi)揀到四枚唐代錢幣,上面有“開元通寶”和“大歷通寶”字樣??梢姡槿~在唐代也是座重要的商鎮(zhèn)。郭沫若考證,唐代大詩人李白就出生在碎葉城內(nèi)一個富商之家。李白在碎葉一直長到五歲,幼小時,其父就在這里教他讀司馬相如的辭賦,這說明碎葉的文化在唐代與內(nèi)地沒有兩樣。
后世有袁天罡弟子獲得李白八字: 辛丑、辛卯、辛亥、壬辰,進行推斷。袁天罡,唐初天文學(xué)家、星象學(xué)家、預(yù)測家,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隋時為鹽官令,入唐為火山令。著有《六壬課》、《五行相書》、《推背圖》、《袁天罡稱骨歌》等。通志著錄,其有《易鏡玄要》一卷。久佚。袁天罡在洛陽曾給杜淹、王珪、韋挺三人相面,預(yù)言杜淹將以文章顯貴而名揚天下;王珪不出十年將官至五品;韋挺面相如虎,將出任武官。并預(yù)言三人為官后都要遭貶譴,屆時大家還會見面。果然在唐高祖武德年間,杜淹以侍御史入選天策學(xué)士;由太子李建成舉薦王珪當(dāng)上五品太子中允,韋挺出任武官左衛(wèi)率。三人正當(dāng)仕途一帆風(fēng)順時,沒想到受宮廷政變牽連一起被貶雋州,果然在這里又遇到了袁天罡。袁天罡再次相面預(yù)測“公等終且貴”,最后都要官至三品,三人前程及結(jié)局后來驗證都不出其所料。到唐太宗貞觀初年,袁天罡以相術(shù)預(yù)測已是名揚天下,唐太宗李世民召見袁天罡對其術(shù)數(shù)之精奇深奧大為稱贊,并問他:“古有君平(漢朝嚴君平,術(shù)數(shù)大師),今朕得卿,何如?”袁天罡回答說嚴君平是生不逢時,臣要比他強得多!在九成宮讓他為貞觀重臣張行成、馬周等人看相,所預(yù)測后事無不準確。《唐書》記載袁天罡最著名的相術(shù)傳奇事跡是為女皇武則天看相。當(dāng)武則天還在幼年襁褓中時,袁天罡一見到武則天的母親楊氏便吃驚地說:“夫人法生貴子!”武則天的母親便把兩個兒子武元慶、武元爽領(lǐng)出讓袁天罡相面,可是袁天罡一看說可以官至三品,只不過是能保家的主兒,還不算大貴。楊氏又喚出武則天的姐姐(后封韓國夫人)讓袁天罡相,袁天罡稱“此女貴而不利夫!”最后由保姆抱出穿著男孩衣裳打扮的武則天,袁天罡一見襁褓中的武則天大為震驚,說她“龍瞳鳳頸,極貴驗也!”但又遺憾地說:“可惜是個男孩,若為女孩,當(dāng)作天子!”歷史進程已被他提前言中。 
  袁天罡是李淳風(fēng)的師傅,他們都是隋末知識淵博的高道。袁天罡曾經(jīng)筑舍居于閬州蟠龍山前,李淳風(fēng)因久慕其名,故帶著條金自遠而來,拜于門下?!杜f唐書•李淳風(fēng)傳》載:李淳風(fēng),隋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生于岐州雍(今陜西鳳翔縣),其父李播,隋朝時曾任縣衙小吏,以秩卑不得志,棄官而為道士,頗有學(xué)問,自號黃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圖十卷、《天文大象賦》等。因此,從小被譽為“神童”的李淳風(fēng)在其父的影響下,博覽群書,尤鐘情于天文、地理、道學(xué)、陰陽之學(xué),9歲便遠赴河南南坨山靜云觀拜至元道長為師。17歲回到家鄉(xiāng),經(jīng)李世民的好友劉文靜推薦,成為李世民的謀士,參與了反隋興唐大起義。618年,李淵稱帝封李世民為秦王,李淳風(fēng)成為秦王府記室參軍。唐貞觀元年(627年),李淳風(fēng)以將仕郎直入太史局。在置掌天文、地理、制歷、修史之職的太史局,李淳風(fēng)如魚得水,充分展現(xiàn)其才智,鞠躬盡瘁40年。據(jù)說李、袁二人晚年進入仙界,作名士游于山水林泉間?!斩讼嘤鰺o事,便相背而坐,推古往今來之事。一人推前事(自天地形成以來),一人推后事(唐以后中國大事),推一事畫一幅秘象,寫幾句讖言偈語以記。如此數(shù)天,天帝怕天機泄露過多,即派陳摶老祖(據(jù)說為上界仙人所化)去阻止。陳呼二人:“你們測什么天下大事,且先算我是進是退?”說著一步跨開,目視二位名家。李、袁二人猛然醒悟,即飄然而去。該卷書即《推背圖》,被山人所得,不解,逐流傳于世。因最后一象有語云“萬萬千千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所以后人名其為《推背圖》?!锻票硤D》中前四十三象圖(共六十象)均已被歷史揭密,其神秘性與準確性令人百思莫明。未揭密的17幅圖象讖言依然是玄機難測。明代金圣嘆曾為《推背圖》作注,并力求揭密。
   八字來源于《易經(jīng)》。八字算命是認為,人的命運是可知和可預(yù)測的,我們可以通過人的出生時間來預(yù)測人的一生之命運運動方向。為我們揭示,人命在天地自然的“氣”中的運動規(guī)律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這里的“氣”是“炁”的異體字。天干就是“天炁”,地支就是“地炁”。八字算命術(shù)又叫“子平術(shù)”。這是因為徐子平對前人的算命術(shù)進行了全面的總結(jié),寫出了第一本八字的專著——《淵海子平》(《淵?!泛汀稖Y源》的合集),使得八字得以快速的發(fā)展,所以后人又稱八字算命術(shù)為“子平術(shù)”。 徐子平,名居易,北宋人,生平事跡不詳,傳聞他在五代末年與陳摶一起隱居華山,著有《徐氏珞•子賦注》二卷,他在李虛中的三柱法(年、月、日推算法)的基礎(chǔ)上,發(fā)明了四柱法(年、月、日、時推算法)。以四柱的干支為八字,以八字中的生克制化關(guān)系推測人生命運,這套算命方法對社會影響尤為廣泛,以致于八字法也稱為子平法。元代劉玉在《已瘧編》云:“江湖談命者有子平、有五星。相傳宋有徐子平,精于星學(xué),后世術(shù)士宗之,故稱子平?!鼻迦祟檹埶荚凇锻溜L(fēng)錄》專列《子平算命》,作為一種民俗。港臺流行的《淵海子平》,就是以“子平”為名的算命術(shù)名著?!端膸臁芬舱f:“子平事跡無可考,獨命學(xué)為世所宗”,今稱推八字者為“推推子平”,蓋因其名。今,子平推命方法已逐漸被日主旺衰理論所代替和誤解,然而子平術(shù)才是真正正確的本源?!剁蟋f子三命消息賦注•提要》:“傳宋有徐子平者,精于星學(xué),后世術(shù)士宗之。故稱子平,又云子平名居易,五季人。與麻衣道者,陳圖南,呂洞賓,俱隱華山,蓋異人也?!彼?#8226;王庭珪《盧溪文集》卷二十五有《挽徐子平》:“子平臨終神色不亂,遣人吿別,且求挽詩為賦兩篇。數(shù)椽破屋臨溪水,日日讀書喧四鄰。白首傳經(jīng)窮到骨,清風(fēng)入座靜無塵。堆窗史傳千張紙,過隙光陰一轉(zhuǎn)輪。富貴掀天亦埃滅,今時何必嘆斯人。季子過徐因掛劍,吾詩似劍敢欺徐。才華本自輕場屋,詁訓(xùn)猶堪授里。閭踏雪打門人問字,載肴從學(xué)酒盈車。兒童誦得平生賦,不是兔園遺下書?!崩畎资切梁ト杖沙綍r生,辛金靈秀再用壬水傷官瀉秀,更是靈氣四溢,壬水傷官坐庫配將司文章,詩才橫溢、想象奇特、意境宏大、超塵脫俗,在唐代詩人輩出的瑰麗時代,高居魁首,成為一代詩仙。傷官強旺,奇才天縱、狂放不羈、豪情萬千、傲視王侯,與官場習(xí)氣格格不入,官場失意命中必然。有此靈氣才華,再加悟性絕倫,實不該走官場仕途,而應(yīng)參悟大道,大徹大悟,一朝得道,位列仙班,又何必留戀紅塵俗世之功名利祿乎?李白官場仕途失意之余,曾遍游名山大川,學(xué)劍修道,座下日支亥水天門半合月令財星,心雖向道而名利纏心難舍,心既牽于外物難舍,而意欲明心見性,勘透大道,不亦難乎?大丈夫身處太平之世,不入世經(jīng)邦濟世,亦可出世修煉大道。明代武當(dāng)祖師張三豐《無根樹》詞第二十四首曰:“無根樹,花正無,無影無形難畫圖.無名姓,卻聽呼,擒入中間造化爐。運起周天三昧火,鍛煉真空返太無。謁天都,受天府,才是男兒大丈夫?!痹敿毞治鋈缦隆?BR>
   乾造:辛 辛 辛 壬
      丑 卯 亥 辰
   大運:7庚寅 17己丑 27戊子 37丁亥 47丙戌 57乙酉
   此造技藝名家,但好像難以正途發(fā)達。這個八字,粗看覺得簡約,不夠豐厚,張放有余,收斂不足,甚至稍微帶了點俗氣。但仔細品味,卻別有個中滋味。
   年上丑土,生出辛金,雖在二月,但天干三個辛金排列,又得時辰辰土之助,辛金由弱變強,甚至稍微有點擁塞的感覺。但好在時辰壬水,和坐下亥水,狂瀉辛金擁塞之氣。傷官泄秀,氣象昭然。
    傷官之氣狂放不收,傷官意氣傲王侯,此造是也。
    仕途難以顯達者,一在丑辰皆為濕土,不足以制服傷官,傷官為才華,也為反叛、聲色享樂,這就是李白縱酒,狂放不羈的命理原因。傷官無制的人,目中無人,不守規(guī)矩,對自己能力的認識往往超過實際水平。
    不過,本造之壬水亥水,為才情意氣,但都歸于辰,辰為水庫,其實也是一個大酒缸,李白“斗酒詩百篇”,這個辰土做成的酒缸,功勞不??!
二則卯木財星雖然當(dāng)令,但卯木為陰木,難以吸水,此傷官難以配印,也難以生財,只生得宇宙名聲。
    再者,傷官格局,財星以官論,所謂暗官,就是指財星,這個財星,也就代表了命主的政治修為和仕途前景。卯木不吸水,也就是自己的政治理念與自己的才華和行為方式是沖突的,不兼容的,這可能是多數(shù)騷客文人的共通之處吧。卯木與辰土相穿,辰土為傷官之庫,也就是自己的大腦和思想抱負,卯穿辰,則自己的抱負不為權(quán)貴者所接受和賞識,宦海失意是難免的。
  金水過于的八字,大多好交游,李白一生漂泊,也是因為水太旺無制的緣故。從另一方面看,李白的詩歌,很多名句是寫江河船帆的,也與壬水、亥水有關(guān),壬水為天上水,為瀑布。亥水為大河水,為長江黃河。辰為水庫,也就是湖泊。
    從大運看,丁亥大運,丁壬合住,七煞與傷官合,所謂傷官合煞主功名,李白就是在這個時期入長安,受玄宗召見,受翰林侍從的,但他以經(jīng)世王佐之才自命,玄宗則以文學(xué)侍從看待。對此遭遇,他并不滿意,加之縱酒狂放,目中無人,終蒙讒出京。從命理上看,還是傷官有余,七殺不足的緣故。
    碎葉城——高宗調(diào)露元年置,屬條支都督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的托克馬克市附近,它與龜茲、疏勒 、于田并稱為唐代“安西四鎮(zhèn)”。是唐朝西域最遠的一鎮(zhèn),也為絲路上一重要城鎮(zhèn)。曾經(jīng)多次修筑城墻,唐代碎葉城就是仿長安城而建。
則天順圣皇后長安元年(辛丑,公元七零一年)。 春,正月初三,丁丑日,以成州(今甘肅成縣)言佛跡(“跡”,足跡)現(xiàn),改元大足。
  二月,己酉,以鸞臺侍郎柏人李懷遠同平章事。 
  三月,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張錫坐知選漏泄禁中語、贓滿數(shù)萬,當(dāng)斬,臨刑釋之,流循州。時蘇味道亦坐事與錫俱下司刑獄,錫乘馬,氣色自若,舍于三品院,帷屏食飲,無異平居。味道步至系所,席地而臥,蔬食而已。太后聞之,赦味道,復(fù)其位。 
  是月,大雪,宰相蘇味道以為瑞,帥百官入賀。殿中侍御史王求禮止之曰:“三月雪為瑞雪,臘月雷為瑞雷乎?”味道不從。既入,求禮獨不賀,進言曰:“今陽和布氣,草木發(fā)榮,而寒雪為災(zāi),豈得誣以為瑞!賀者皆諂諛之士也?!碧鬄橹T朝。 
  時又有獻三足牛者,宰相復(fù)賀。求禮揚言曰:“凡物反常皆為妖。此鼎足非其人,政教不行之象也?!碧鬄橹溉?。求禮,長社人。以剛正出名,仕途不顯,官終御史。 
  夏,五月,乙亥,太后幸三陽宮。 
  以魏元忠為靈武道行軍大總管,以備突厥。 
  天官侍郎鹽官顧琮同平章事。 
  六月,庚申,以夏官尚書李迥秀同平章事。 
  迥秀性至孝,其母本微賤,妻崔氏常叱媵婢,母聞之不悅,迥秀即時出之?;蛟唬骸百t室雖不避嫌疑,然過非七出,何遽如是!”迥秀曰:“娶妻本以養(yǎng)親,今乃違忤顏色,安敢留也!”竟出之。秋,七月,甲戌,太后還宮。 
  甲申,李懷遠罷為秋官尚書。 
  八月,突厥默啜寇邊,命安北大都護相王為天兵道元帥,統(tǒng)諸軍擊之,未行而虜退。默啜既雄據(jù)漠北,欲寇邊則東自幽燕,西至隴右,無不可入。故圣歷二年(六九九)武后命魏元忠于并州,久視元年(七00)于蕭關(guān),大足元年(七0一)五月復(fù)移元忠為靈武道行軍大總管,東西奔馳,防而不擊。本年八月,武后又聞突厥將大寇邊,怒,命相王旦為安北大都護兼天兵道元帥,統(tǒng)燕趙秦隴諸軍痛擊之。突厥知中國有備,王師未出而寇急退。 
  丙寅,武邑人蘇安恒上疏曰:“陛下欽先圣之顧托,受嗣子之推讓,敬天順人,二十年矣。豈不聞帝舜褰裳,周公復(fù)辟!舜之于禹,事只族親;旦與成王,不離叔父。族親何如子之愛,叔父何如母之恩?今太子孝敬是崇,春秋既壯,若使統(tǒng)臨宸極,何異陛下之身!陛下年德既尊,寶位將倦,機務(wù)繁重,浩蕩心神,何不禪位東宮,自怡圣體!自昔理天下者,不見二姓而俱王也,當(dāng)今梁、定、河內(nèi)、建昌諸王,承陛下之廕覆,并得封王。臣謂千秋萬歲之后,于事非便。臣請黜為公侯,任以閑簡。臣又聞陛下有二十馀孫,今無尺寸之封,此非長久之計也。臣請分土而王之,擇立師傅,教其孝敬之道,以夾輔周室,屏籓皇家,斯為美矣。”疏奏,太后召見,賜食,慰諭而遣之。安恒博學(xué),通《周官》、《左傳》,此書雖不見用,而時論難之。神龍初年(七0五),安恒為習(xí)藝館助教,被讒下獄死。
  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張易之兄弟;邵王重潤(中宗長子、武后嫡孫)與妹永泰郡主(中宗第六女,武后嫡孫女)及郡主婿武延基(承嗣子,武后侄孫)私議二張不宜任意出入宮中。易之訴于太后,九月三日,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殺。延基,承嗣之子也。
  丙申,以相王知左、右羽林衛(wèi)大將軍事。 
  冬,十月,三日壬寅,太后西入關(guān),二十二日辛酉,至京師;赦天下,改元長安。
  十一月,戊寅,改含元宮為大明宮。 
  天官侍郎崔玄瑋性介直,未嘗請謁執(zhí)政,執(zhí)政惡之,改文昌左丞。月余,太后謂玄瑋曰:“自卿改官以來,聞吏部所屬官員都設(shè)齋慶賀,這是準備放手貪污舞弊了?,F(xiàn)在還是讓卿恢復(fù)原官?!遍L安元年(七0一)十一月,乃復(fù)拜天官侍郎,(天官侍郎即吏部副首長)且賜彩七十段。
  以主客郎中(從五品官)郭元振為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大使。時涼州治武威,全境南北不過四百余里,突厥、吐蕃頻年奔襲武威城下,百姓苦之。元振始于南境硤口置和戎城(今甘肅古浪南),北境磧中置白亭軍(今甘肅民勤縣),控其要沖,拓州境一千五百里。自是虜不復(fù)能至城下。元振又令甘州(張掖)刺史李漢通開置屯田,盡水陸之利。舊時涼州粟麥每斛至數(shù)千錢,自漢通召集流亡,教其耕種,一縑(一疋絹)可糴粟麥數(shù)十斛,屯積軍糧可支數(shù)十年。元振還善于撫恤軍民,在涼州五年,夷、夏敬畏,令行禁止,牛羊放野,路不拾遺。
   撰《三教珠英》,十一月十二日書成。圣歷二年(六九九)于宮內(nèi)置控鶴監(jiān),久視元年(七00)改為奉宸府。太后每于宮內(nèi)召二張、諸武及奉宸供奉諸美少年飲博嘲謔為樂。欲掩其穢跡,乃命二張引文學(xué)之士修《三教珠英》于內(nèi)殿。先是太后于圣歷初(六九八)以《御覽》及《文思博要》諸書聚事多未周備,乃令張昌宗召李嶠、閆朝隱、徐彥伯、薛曜、員半千、魏知古、于季子、王無競、沈佺期、王適、徐堅、尹元凱、張說,馬吉甫、元希聲、李處正、高備、劉知幾、房元陽、宋之問、崔湜、常元旦、楊齊哲、富加謨、蔣鳳等二十六人同撰。于舊書外,更加佛、道二教事典,故以“三教”名之。長安元年(七0一)十一月十二日書成,以麟臺監(jiān)張昌宗領(lǐng)銜上之。全書一千三百卷,目錄十三卷,開成初(八三六)改名《海內(nèi)珠英》,宋時僅存三卷,今已全佚,《唐書•藝文志》入類書類。 
  唐初有僧人洪昉禪師于陜城選空曠之地造龍華寺,建病坊,收病者數(shù)百人,以化緣所得供養(yǎng)之。武周長安年間(七0一至七0四),國家開始資助病坊,撥悲田(猶后世義田)以贍養(yǎng),并置使專門管理。自后病坊成為矜孤恤貧、敬老養(yǎng)病的寺辦官助慈善機構(gòu)。 
  李白(七0一至七六二)傳稱其為隴西成紀人,然其先代于隋末流離至西域,故白實出生于安西都護府所轄之碎葉城。史載碎葉城有二,一今新疆焉耆,一今蘇聯(lián)吉爾吉斯托克馬克附近(楚河南岸),均為當(dāng)時“安西四鎮(zhèn)”之一,但有前后之分。據(jù)今人考證,李白出生地乃前期四鎮(zhèn)之碎葉,傍碎葉川(今楚河),即蘇聯(lián)托克馬克城附近,當(dāng)時系武周西北之重鎮(zhèn),西突厥之政治中心。 
中國大足元年即日本大寶元年(七0一),日本遣粟田真人為遣唐執(zhí)節(jié)使,坂合部大分任大使,巨使邑治為副使等入唐,是為第八次遣唐使。
   李白與祖輩的順序大致如下: 
   李暠(涼武昭王)——李歆(涼后主)——李重耳——李熙(金門鎮(zhèn)將)——李天賜——李虎(又名李龍遷)——李畏——李淵——李貞——李貞幼子——李客——李白。
   李白系西漢李廣第二十七代孫,為涼武昭王李暠第十一代孫。李暠(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長生,漢族,隴西成紀人,是李昶的遺腹子,十六國時期西涼的建立者。自稱是西漢將領(lǐng)李廣之后,李氏先祖自漢代移居狄道,世為西州大姓,唐朝皇室李氏和詩人李商隱亦稱李暠為其先祖。西涼后主李歆(?-420年),字士業(yè),小字桐椎,漢族,隴西成紀人,十六國時期西涼國的君主,為西涼建立者李皓之子,也是李皓的世子。西涼建初十三年(417年),李歆被部下?lián)碜o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公、涼州牧,改元嘉興。李歆在位時,繼承其父稱臣于東晉的政策,因此東晉封其為酒泉公。字景順,十六國時期西涼國武昭王李暠的孫子、西涼后主酒泉公李歆第三子,西涼國亡而奔劉宋,后又歸后魏,歷任恒農(nóng)太守、安南將軍、豫州刺史。唐高祖李淵的太祖父。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