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土—封建末期農(nóng)民縮影
來源:作者:星明時間:2014-01-13熱度:0次
閏土—封建末期農(nóng)民縮影
學習經(jīng)典文學之二
星明/文
好的作品必備條件必然是凝重,也就是厚重,讀起來給人以沉甸甸感覺。
凝重的要旨,簡略說來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內(nèi)容、二是形式。
內(nèi)容包括對生活認識的深淺、思想深刻或淺薄,感情厚重還是淡然。趣味高尚還是粗鄙。魯迅的《故鄉(xiāng)》就相當凝重而有份量,是這篇小說最明顯特點。一篇5000字小說寫活了閏土差不多一生變化,也可說封建社會農(nóng)民的變化。由一個活潑少年變成木偶似人物,而且把這變化原因給予揭示和批判。
小說中關(guān)于閏土地描寫只有兩個片斷,回到家中和母親談起閏土,母親說他要來了,于是便想起與閏土細年的生活
深藍的天空下一望無際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猹盡力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跨下逃走了。
少年的閏土,紫色的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明晃晃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愿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
二十年后閏土卻是另副樣子。因為我搬家,閏土聽說一是來看望,二是把搬不動東西便拿去。但二十年時間閏土變成: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是閏土,但不是我記憶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圓臉,已經(jīng)變成灰黃,而且加上很深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的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破綿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捏著紙包,和一支長煙管兒,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又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這是外表變化,更厲害是精神變化。當與閏土一見面時,我有許多許沒有說出,吐不出一個字,而閏土態(tài)度終于恭敬起來,分明的叫道:
老爺!……
我似乎打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jīng)隔著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隨后推出身后的與他當年閏土差不多的水生,讓他出來給老爺磕頭,當母親出來,不要他這么客氣,還照舊叫迅哥,他卻說:阿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么規(guī)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
這變化原因,是通過閏土回答近況“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規(guī)定……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閏土出去的時候,母親對閏土情況做概述:多子、饑荒、苛稅、兵、匪、紳,都苦得他像個木偶人了。
魯迅在這里寫閏土是中國農(nóng)民縮影。這是封末期多數(shù)人多數(shù)農(nóng)民狀況,還有豆腐西施楊二嫂,魯迅寫她,哦,我記得了。我孩子的時候,在斜對門豆腐店里確乎終日坐著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工但是擦著白粉,顴骨沒有這么高,嘴唇也沒有這么薄,而且終日坐著,我也從沒見過這圓規(guī)式姿勢,那時人說,因為伊,這豆腐店買賣非常好。但這因為年齡的關(guān)系,我卻并末蒙著一層感化,所以竟然望卻了。這人顯然是比較富裕點的,所以和閏土不同、和魯迅關(guān)系與閏土不同。見面先是表功,說我還抱過你呢。接著要東西,接著寫順手把母親的手套拿走,還從灰堆里拿些碗說是閏土埋下準備拿走的,還說些不著邊際的話。這是另一種人。
魯迅用不到5000字寫了閏土、寫了豆腐西施、及我的生活變化,也可說代表社會底層的三類人。小說中更深刻的不是封建社會對閏土經(jīng)濟上剝削,而是精神摧殘,與“我”的稱呼由“迅哥”變成“老爺”,困難到這個程度,還拿香爐當寶貝,可見閏土麻木到何種程度。
作者在小說末尾寫到,……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辛苦展轉(zhuǎn)而生活,也不愿意如閏土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nèi)鐒e人辛苦恣瞧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jīng)生活過的。這是作者愿望,應該有什么樣新的生活,究竟應該怎么辦?作者似乎也不知道,但他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一個短篇寫出一個社會農(nóng)民生活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指出產(chǎn)生這種狀態(tài)原因。且指出必須走出一條新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BR>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