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也是冬去春來的轉(zhuǎn)折點,一年四季的輪回,大寒給劃上了句號。
南朝樂府民歌《子夜四時歌》中分別描寫了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十七首冬歌,對應(yīng)著冬季的景象與物候,而大寒則將漫長的冬天推向了一年當中最寒冷的鼎盛期。
到了大寒,這一年的日子很快就要過完了。這時,臘月已過了大半,年的味道一天天濃了起來,還剩下不多的幾天里,人們有條不紊的忙碌著,每天都以隆重的民俗和歡喜的心情來慶賀這一年來的辛苦和收獲,充滿了對新的一年的期盼,迎接著新年的到來。
在我的記憶里,過小年、慶大年是最開心的日子。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稱為小年,小年是大年的鋪墊,是大年的預演,也是一個虔誠的日子。記得每到小年這天,母親都會盛上幾碗裝著各式各樣的食品擺放在正屋的一張條桌上,誰都不讓動。母親說,我們過年要吃好的,可不能忘了灶王爺,托福上天保佑咱們一家新的一年老小大吉大利,平安健康。長大了,才漸漸明白了這樣的習俗雖然充滿了迷信色彩,可在老人眼里,正是這種沿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間習俗,卻給人們的精神世界帶來了莫大的撫慰與寄托。
小年一過,家家戶戶就更忙了,要打掃屋內(nèi)屋外的灰塵,門窗要擦得錚亮,庭院收拾的利利索索,家里每個人的衣物都洗得干干凈凈,被褥要借著好天氣趕緊洗曬,忙完這些,又該忙著剪窗花,貼年畫,掛春聯(lián),炒瓜子,炸麻葉,煎魚剁肉,燉煮蒸燒……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在那個年代,人們一年到頭為了生活而奔波辛苦,可并享受不到豐盛的飯菜,唯有辭舊迎新的這段日子里,人們才可以盡情的吃到平日里難有的美味佳肴了。
那時,學校早已放假了,穿上母親一針一線縫制的新衣裳,拿著父親給的零花錢,約上幾個要好的伙伴去集市上就全都買了鞭炮。二踢腳最威風,因為勁大聲響,能沖到好高的空中,而摔炮最過癮,不用點,只要用勁朝地上一摔就會發(fā)出尖而脆的響聲,一包一百響的紅紙串炮是男孩子的最愛,哪舍得一下子放完,一個個拆開,裝進新衣口袋里,悄悄從灶屋拿一盒火柴,就溜出了家門。
終于盼來了大年三十,在這一年的最后一個晚上,年味也達到了最溫馨最濃郁的時刻。沒有“春晚”的除夕,大人們圍著燒得通紅的煤爐嗑著瓜子拉著呱,守著舊年的最后時分,也等著新年的悄然而至,這就是守歲呀。屋外漆黑寒冷的夜色里,孩子們則奔跑著,歡笑著,早已忘記了寒冷,用久久不停息的鞭炮聲歡慶著新年的到來。
是下半夜了呢,也終于玩盡興了,小伙伴們分手時約好明天早起到雪地上看誰的二踢腳炸得響飛得高。然后,我就起勁兒飛跑,推開家門,一股溫熱撲面而來,頓時拂去了渾身的寒氣。母親已經(jīng)將水燒開了,正在下餃子,一碗美味暖熱的餃子吃過,卻不想睡覺。母親說,快睡吧,明要早起給長輩們拜年呢。
我強打著精神說,我也要守歲呢,話音還沒落,上下眼皮就打架了,于是趕緊洗臉燙腳。此刻,屋外已是一片寂靜,只聽得帶有唿哨般起勁的寒風吹打著門框和窗戶,也好像隱隱約約聽到了公雞的打鳴聲,頭一挨上枕頭就進入了夢鄉(xiāng)。
季節(jié)正在翻頁,一年又一年的日子又走進了新的一年。依然冰凍的土壤里正在孕育著即將頂出的芽苞,每一個人滿懷著的新的希望的芽苞也充盈心間。
冬去春來,周而復始,季節(jié)的輪回中,有希望,有念想,這樣的日子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