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井
小土井是村子最老的井,它位于村東灘地的洼處。
小土井不同于其它水井,它是由兩口井并列組成,第一口井為上井,第二口井為下井。上井水渾,經(jīng)過一層厚土過濾,清水進入下井,方能飲用。兩個井口都是一間屋大小,兩米多深,正常年份可供村子十幾戶人家吃水。小土井出自那個年代,村里的老人也說不清楚。反正村子有人煙的時候有的小土井。
小土井的水源頭主要來自淮河與地表水。自古以來,村子如同半島,被淮水包圍著。村東是片灘地,連接著村北的淮河。夏季河水漲上來灘地一片汪洋,秋冬河水退了村里人便在高一些的灘地種上麥子,任它來年有沒有收成。一條從山上彎曲下來的小溪打井邊經(jīng)過。溪流與淮水相遇在沼澤,為小土井蓄水提供了條件。但遇到河水上漲井就不見了,河水落下去,井又顯出來。井經(jīng)過淮水淹沒淤塞了,村里人再清淤淘井,恢復吃水。
小土井井邊擺有一圈石塊,作為井沿,防止水土傾入,方便挑水擺放水桶。到小土井挑水不用帶打水繩。挑水人到井口彎下腰,后手拽緊身后水桶系,前手按下面前水桶口,咕咚水桶就滿了。一桶水提上來后,放在身后配重,倒過頭來再打第二桶。兩桶水灌滿了,即可挑著滿滿的兩桶水往家回。小土井沒有抗災能力,如果遇上干旱,井里也就沒有水了。村里人只好走幾里路,到淮河挑水吃。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人民公社以“大寨”為榜樣,發(fā)揚改天換地的戰(zhàn)斗精神,組織群眾挖河壘堤,建造農(nóng)田。大隊按照計劃,集中社員,利用冬春在村東灘地進行打圩,圩子將小土井圈了進去。從此,小土井變成了糧田,井消失了。不過,村里人又到村莊北面一處水塘邊重挖一口土井,形似水瓢,深度約三米,從井口由高及底鋪設三四米石頭埠子,通向井底,方便人挑水。那口土井水質比之前的小土井好多了,大人小孩口渴了直接順著石頭埠子下井,彎腰雙手捧水就喝。曰復一日,年復一年,村子人口增多了,但大多數(shù)后生已經(jīng)不知道小土井是怎么來的,也不知道是怎么沒的。只知道小土井是那片土地的名字。
到了八十年代,村里人挖出一眼深水井,吃上了泉水。深水井冬暖夏涼,很少枯竭。井口用水泥粉刷,除了吃水,村婦還在井口淘米洗菜。水井也成為村里人發(fā)布信息、閑聊家事村事天下事的場所。再后來,家家用上了壓水井、電機井,飲用水富足方便。如今更好,汩汩清泉又從自來水水龍頭里流出,村里人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想想小土井,才知祖上多少代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生活情形。比對今天生活,作為后人應當飲水思源,勿忘小土井才是。
作者:江蘇省盱眙縣河橋鎮(zhèn)政府 高習前
郵編:211712
電話:137704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