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野VA无码中文字幕电影,粉嫩AV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王玥,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AV天堂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齊魯風20111205

來源:作者:齊魯風時間:2011-12-31熱度:0

刊頭照——泰安梁山梁山寨忠義堂 高山/攝
刊頭題字——張健文(廣州禺山書社)

1——“二調”那年那些事
作者——董愛民

 2007年7月,我通過考試邁進了高青縣國土系統的大門,被分配到田鎮(zhèn)鎮(zhèn)國土管理所工作。
 上班沒幾天就趕上了“二調”(第二次全國城鎮(zhèn)地籍調查)。我所在的小組成員還包括省勘察院的李洪壽、李迪貴、趙蕊。白天,我們騎著租來的舊自行車,胸前掛著工作牌,車筐里裝著各種調查資料,車后座則帶著測量工具,馬不停蹄地奔波在街頭巷尾、田間地頭,收集資料、填表簽字、指界、測量、作界標。晚上則是把白天收集上來的資料進行整理、完善,星期天和節(jié)假日也難得休息。雖然忙得不可開交,但感覺非常充實。我這個“門外漢”從中既學到了理論知識又學到了實踐經驗。其間,還發(fā)生幾件至今讓我記憶猶新的事情,聽我慢慢道來。

三天的“新郎官”

 李迪貴是這次“二調”工作的技術部負責人,當年26歲,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對待工作特別認真投入,身上仿佛有一股永遠使不完的勁,是省勘察院中最為年輕的業(yè)務骨干。
 他因常年奔波在外,幾次推遲婚期,本定于國慶節(jié)結婚,不想又趕上這次“二調”,一切婚禮籌備都是未婚妻一人忙活。他感嘆地說:“現在是忙得連結婚的空都沒有了?!蔽覀兙痛蛉ふf:“李工,別操心,把對象接來,搞個‘二調’場上的婚禮,既浪漫又有趣,生個孩子就叫‘二調子’。”惹得在場的人一陣爆笑。
 11月26日,李迪貴忙里偷閑趕回濟南,匆匆把婚結了。七天的婚假,他只在家呆了三天就趕了回來。因此,他被大家伙親切的稱為“三天的新郎官”。

友善的大黃狗

 入戶搞調查,遇“鐵將軍”把門和被狗追咬的事時有發(fā)生,所以,我們每次叫門的時候不得不小心翼翼。
 有一次,我們在造紙廠東的一片居民區(qū)搞調查,只見一戶大門緊閉,趙蕊湊上前去,透過大鐵門上的門洞,看院中是否有人。
 忽然,一條長長的狗嘴巴子從門洞里伸出來,嚇得趙蕊“媽”的一聲,扭頭就跑。門洞里長長的狗嘴巴子和趙蕊花容失色的表情組成了一幅幽默畫。我們當時就被笑翻了,所有的疲憊被拋到九宵云外。這時一位老大娘聽到動靜開門出來,連聲說:“閨女,不要跑,別怕,這狗不咬人”。
 進院后,果然,大黃狗只是圍著我們撒歡,一副很友善的樣子。辦完事走出大門時,大黃狗還搖著尾巴把我們“送”出了好遠。

風雪南趙村

 轉眼家就到了冬天,那年的冬天特別寒冷。
 根據“二調”的要求,需要對調查區(qū)內的每棟建筑物標注界標,以確定界址線。我們每天帶著工具,照著圖紙對轄區(qū)中的3000多棟建筑物標注界標,噴涂、砸鋼釘、埋灰樁,手腳凍得生疼。
 春節(jié)前的一天,我接到去濟南參加省廳組織的“二調”知識培訓的通知。本來是計劃第二天到南趙村去標界標的,也不得不臨時作了改變。
 趕到濟南,安頓下來后,我站在賓館的樓上望著窗外,天灰蒙蒙,不知何時飄起了雪花。晚上,看天氣預報,得知高青也下了雪,心里想,這樣的天氣,李迪貴他們大概不會到南趙村去了吧。
 雪下了一整天,第三天,當我培訓完趕回高青時,一問才知道,昨天兩人在南趙村從早晨干到黃昏,南趙村一百多戶宅基地標注界標工作完成了。幾天后,我們又到南趙村集中填表,從村委趙主任口中了解到,為了趕進度,那天李迪貴、李洪壽一大早就趕到了南趙村,與村干部接好頭,就下手干起活來。到了晌午,為了節(jié)省來回耽誤在路上的時間,兩人的中午飯是在村民趙大娘家里湊合的。他們吃著自帶的干糧,喝著大娘給燒的開水,略作休息后,就又匆匆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村里群眾感慨地說:“濟南來的兩位同志可真是好樣的!大冷的天,在外面整整忙活了一天,別說是城里來的年輕人,就是農村娃也不一定吃了這個苦,受了這個罪。”
 一分耕耘,一份收獲。在省勘察院和我們縣局的齊心協力下,高青的“二調”工作搞得非常出色,被評為全市優(yōu)秀示范點,全市的“二調”經驗交流會在我縣召開,省市的有關領導及其他區(qū)縣的“二調”人員均到場觀摩交流?!岸{”工作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所有參與這項工作的人都感到無比欣慰。
 歲月悠悠,物是人非,但“二調”那年那些事,卻深深地烙在我記憶的深處,抹不掉、不褪色。
 (高青縣國土資源局)

2——兩本獻血證
作者——王旭光

 多年來,在每一個生日的前夕,我都會收到一條來自血站的祝福短信,讓我倍感溫馨。今年的初秋,我更是收到了一則感恩短信:“您好!感謝您參加無償獻血!您捐獻的血液經血站檢測,完全合格,將用于臨床。感謝您的愛心?!蹦且豢蹋还膳饔勘槲业娜?。
 在我的抽屜里,有兩本《無償獻血證》。上面記載了我無償捐獻2400毫升全血的詳細信息,記載了我的岳父因病手術用血返還的信息,也記載了我第一次無償捐獻成分血-血小板的信息。在參加過的無償捐獻活動中,捐獻血小板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
 獲悉一個正常的健康人捐全血半年后方可再獻,而捐獻兩個機采單位血小板不會受到多大影響并且一個月后即可再獻的消息后,就萌生了捐獻血小板的想法。
 捐獻血小板要求非常嚴格,采集點只在中心血站設立,參加捐獻的人需提前預約。2011年8月的一天,經過慎重考慮的我瞞著家人和同事,乘車來到了青島市中心血站。
 獻血大廳內,有不少自愿來參加無償獻血和捐獻成分血的男女老少。填表登記、測量血壓、抽血化驗,這一系列檢查檢驗合格后,就進入機采血小板的環(huán)節(jié)了。
 醫(yī)護人員接到表格和獻血證,便通知我蹬上塑料鞋套進入采集室。走到指定的機采床前。我半坐半躺下后,兩個醫(yī)護人員簡單詢問了一下,強調了有關注意事項后,便準備給我扎針了。
 捐獻血小板不同于簡單的無償獻血,它是通過血細胞分離機采血。經過機器中的離心機把血小板分離出來,血漿和紅細胞,白細胞等成分再回輸到捐獻者的身體。雖然我有過思想準備,但到了真正扎針的時候,我的心里還是有些緊張、恐懼的。兩名醫(yī)護工作人員一左一右,幾乎是在同時,分別向我的左右胳膊瞬間扎進粗粗的針頭。一絲瞬間的微痛后,我的血液開始從體內沿著管道流向分離機。
 我靜靜地躺著,微閉上雙眼,沒有興趣去看前面的電視畫面,努力想著曾經的往事以此忘卻內心的緊張感??吹窖簭淖蟾觳擦鞒?,進入機器分離、收集,黃色的液體越聚越多,被濾過血小板后的血液緩緩地流入到我的右胳膊血管中……在這個過程中,醫(yī)護人員不時詢問我的感覺,我說除了輕微頭暈和上嘴唇稍稍發(fā)麻外,其它沒什么。她們說這是正常現象,并解釋了有關原因,我感到輕松了一些。我本想捐獻兩個治療量單位的血小板,醫(yī)護人員觀察到我的緊張后,便建議讓我捐一個。經過近30分鐘,一個治療量單位的血小板人機采集工作終于順利完成。醫(yī)護人員告訴我,那些裝在長方形塑料袋中米黃色的晶瑩液體就是我捐獻的血小板,看到那凝聚了我心血的血小板將用于臨床治療時,我心中涌起了一份無名的自豪和榮譽感。
 不清楚我捐獻的血液和血小板救助了多少瀕危的病人,也不清楚岳父的那次大手術中,2000多毫升的用血是多少名無償獻血者提供的,雖然一月后他還是離我們而去了。但我分明的感到,人間是如此美好,生命是如此珍貴,我們在奉獻社會和他人的同時,也在無意中接受著他人給予的溫暖。“感恩的心,感謝有你,感謝有我……” (平度市國土資源局)

 

3——走進大寨
作者——宋兆文

 在中國遼闊而古樸的土地上,大大小小的村莊數以萬計。而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卻在20世紀中后期聲名鵲起,成為家喻戶曉的中國第一村,吸引人們蜂擁而至。為什么大寨讓人們如此景仰和崇拜呢?因為這是一個不平凡的山村,這里有一段神奇的歷史,這里出了一個傳奇人物——陳永貴。
 享譽中外的大寨村人杰地靈,風景秀美,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來到大寨村,“自生更生,奮發(fā)圖強”八個紅色大字躍入眼中。在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中,一排排像火車車廂的房屋井然有序,清一色的青磚紅瓦,遠遠看去像長長的列車,這是按照陳永貴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目標蓋成的“大寨樓”。
 1964年,毛澤東把大寨推到全國人們面前,從此大寨成為中國農業(yè)的一面旗幟。陳永貴這個大寨人從一個勞動模范成為國家政要。他的官職越來越高。從擔任大寨黨支部書記,到后來同時兼任昔陽縣縣委書記、晉中市委書記、山西省委副書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等職,這在中國政壇上是罕見的。
 陳永貴做了大官卻不脫農籍,不拿工資,這在世界上沒有第二人。他既是高官,又是農民,具有雙重身份,成為歷史上最有特色和最為傳奇的人物之一。
 陳永貴同志的故事充滿著艱辛、汗水和辛酸。他是矗立在虎頭山頂的巨人,他的業(yè)績曾使這片無聲的凈土發(fā)出震撼的聲音,他是一位罕見的無私奉獻者,為老百姓謀利益,為大寨積聚了永久的財富,他贏得了代代大寨人以及全中國人乃至世界人士的關注和尊敬。是他,改變了大寨貧窮落后的面貌;也是他,改變了大寨人的命運。歷史忘不了陳永貴,人民忘不了陳永貴,大寨人更是永遠忘不了陳永貴。(昌邑市國土資源局石埠分局)


4——青春無愧
——-我的國土資源職業(yè)編輯之路
作者——黃河清

 算起來,從1996年起到今天,自己做職業(yè)編輯已經是十五個年頭了,或許還可以向前推算到在高中時代編輯的報紙《冬青報》,時間也許更長。可能是祖宗基因的影響,母親祖上是清朝乾隆帝年間編輯《四庫全書》編撰人之一任大椿,江蘇興化歷史上的名人。
 我所有的青春時光都奉獻在了編輯事業(yè)中,直到現在人到中年。從編輯政務信息開始,到平面紙介質的內刊、公開刊物,直到今天信息化時代編輯網絡媒介國土資源門戶及媒體網站,盡管是一個酷像裁縫一樣的角色,但我還是做得津津有味。
 無論是紙介質或者電子媒體,做編輯工作其中的道理是一樣的。政務信息編輯比較風光,那種帶著紅頭的簡報、快報、內參、專報傳遞著政府或部門的信息。紙質公開刊物則完全不同,既有機械的、復制的技術與方法,也是一個可以表演的舞臺,或者是知識經驗不斷積累后的一種厚積薄發(fā)的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
 做刊物的人視野有多開闊舞臺就有多廣大,做刊物就是做學問,同時也是做人。一本好的刊物就像是一個有著思想家的深邃睿智目光、哲學家的推斷哲理邏輯視角,科學家的縝密思維、藝術家的審美品味與美學情操、文學家的浪漫情懷與優(yōu)美文筆的奢侈品。編輯是一個復雜的無比辛苦的精神勞動,他們的價值是在作者價值體現后才得以體現,完全是幕后的英雄。“云想衣裳花想容”,好的編輯或者又可以比喻為高級化妝師或服裝設計師,通過化妝和裁剪讓模特在靚麗的T型臺上表現與表演,而化妝師、美容師們通常是不出現的。我參與編輯的公開刊物《江蘇國土資源》,連續(xù)多年被評為省優(yōu)秀期刊、一級科技期刊,總算是對多年編輯工作的一種肯定和安慰。
 理性地說,編輯刊物的人又像生育能力十分強大的孕婦,隔一個周期就要懷一次孕,生下一個孩子,這個孩子打上了很強的個人印記??锸钦l主編出來的刊物就像誰,就像他們生的孩子一樣,可想而知從受精到形成胚胎到哺育生命,直到臨盆生產,這是一個多么艱難的過程,更難的在于長年累月的重復著這樣的過程,這種日子我是經歷了許久。當然也可以享受到孕育生命的樂趣。盡管中文系畢業(yè)的人從事編輯工作是最合適的,但我離這個目標還很遠,做公開刊物的編輯除了知識的儲備以外,還要有堅韌的意志和強烈的責任心。要經受時間、精力、忍耐力的考驗。每送走一期刊物也就意味著新的一期的來臨,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不停的改版、精巧的策劃、圖文穿插、色彩變化等形式來贏得讀者的歡心,取決于對編輯工作的喜愛程度和鉆研程度,找到了規(guī)律就找到了捷徑。
 說是有強烈的責任心,因為白紙黑字堆積的是思想流派、意識精神,容不得半點馬虎。古代的文字獄、中國文字的多意性、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多少讓從事出版工作的人心有疑惑。民間流傳的“寧可跌在屎上,不能跌在紙上”的傳說,一直提醒自己在編輯工作中要小心謹慎,以致于深刻地影響著自己的性格。刊物是傳播思想的載體,也是傳遞文明的平臺,編輯工作除去表面的文字責任以外,還必須有強烈的政治意識、責任意識、社會意識。我把自己的責任看得很重,甚至認識發(fā)表的文章可以影響別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的道路,就像魯迅先生影響了包括巴金等一批文學愛好者一樣,造就了他們的一生的幸福與不幸福,我自己的希望之火就是被別人點燃的,深深知道其中的道理。
 對于國土資源管理行業(yè)新政策、新經驗、新技術、新成果、新觀點、新發(fā)現需要通過組稿和約稿才能實現,作為編輯部的負責人每出一期后,把主題策劃和約稿工作放在了第一位。主題策劃是吸引讀者眼球的賣點,一期一主題,重點突出,主論輔論相得益彰,背景資料知識鏈接自然,就像一個感情豐富,內涵外表十分打動人的少女。
 在我的經歷中采訪中國物權法專家沈守愚教授的經歷讓我十分珍愛。2002年火爐南京盛夏酷暑,去采訪沈教授時他已經是八十六歲的高齡了,去他南京農業(yè)大學的寓所不下五次,一次次交流,他為民請愿的強烈的平民心態(tài)讓我十分敬佩。在他的家里我了解了沈老解放前求學的經歷和他對物權問題的強烈的關注,對國家發(fā)展的一片赤子之情。采訪后我寫出了極其有份量的采訪實錄、編者按、作者生平、學術成果簡介,配發(fā)了沈老健康儀態(tài)照片,一時間在國土資源系統引起了良好的反響,發(fā)表后國土資源部領導作了重要批示。
 評論是刊物的眼睛和靈魂,代表刊物的表現的主題和核心觀點,是引導讀者閱讀的導語。評論關鍵在于觀念鮮明、佐證有力、說理有據、文字簡潔,帶著很強烈的鼓動性,有一種氣勢滲透在字里行間,努力讓讀者認同你的觀念觀點,開啟他們的閱讀視點,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一滴水見陽光,在見微知著中說清事實和道理。土地文化副刊吸引了許多有情趣的國土資源人的目光。我在著力表述“國土人寫生活,外面人寫國土”兩個側面反映波瀾壯闊的國土資源改革與發(fā)展的生動話題。用他們豐富的人生經歷,闡述著愛國愛鄉(xiāng)愛土的情懷,無論是散文、詩歌、小說都散發(fā)出泥土的芳香,從另一側面反映出了時代的變遷和中國土地改革的重大命題。多年的職業(yè)編輯工作中我接觸了修成國、吳文峰、秦錦麗、周偉苠等一批系統內的文學家和學者,他們的創(chuàng)作經歷和成果得到社會的認同,有的已經成為中國作協、地方作協的重要人物。我自己也創(chuàng)作了江蘇風情的人文歷史散文系列作品,光榮地成為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和南京市作家協會的會員。
 從副刊的字體字號上努力在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感覺,讓更多的人知道國土資源系統除了有一幫精通業(yè)務,善于管理的人才外,也有豐富的情感和高雅追求的文化人。國土資源文化是以文化人,以人化文,與土地和資源有關的社會關系變化的總稱,他是有形的更是精神的,既體現在文字上,更體現在人文精神方面,作為編輯我是國土資源文化的傳播者,也是創(chuàng)造者,更是享受者。
 國土資源報紙和期刊是學術研究和資源文化的載體,離開了這樣一種對刊物的認識就會陷入純技術的陷阱,那些貌若高深的學術命題和圖型、模板、數據等等之類學院文字,并不代表國土資源管理的核心和全部,更不是一個正確的承載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單位和個人責任的辦刊方向和態(tài)度。
 新媒體時代下,紙介質與網絡媒介互動與發(fā)展已經成為現實。我有幸從紙介質的編輯成為了新時代網絡媒介的編輯,從事一個省級國土資源專業(yè)網站的編審工作,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長期的字、平面紙質媒介的編輯工作給我打十分堅實的基礎,為我開辟了一個全新的施展才華的平臺。
 (江蘇省國土資源廳信息中心)


5——樓窗下
(外一首)
□張勇

高樓下的窗口
打傘而過的那些影子
依然像單調的記憶

飄散成雨滴的
陪著古老的街車
會像歌聲一樣交給遠方了

凝結在瞳孔的心緒
也不知該屬于昨天
還是明天

熟悉的街角
當年華和我站成了一棵樹
你卻已不是樹下人


古井情懷

像是一口孤單的井,
在記憶的深處。
我的心已沉寂千年。

還記得唐宋時的詩情,
從三月直到飄揚的雪,
也虛掩了思想,
又交織于歲月的額頭。
“誰能再為我們來升火
取暖?”

月是灰暗的發(fā)白,
窸索的水面,
祈望是一種升騰,
像溢出了的理想,
再難收攏。

“到來世,
我們還會有這樣的
放縱嗎?”
聲音如殘雪。
是你的。

寒意在燈影中警醒,
然后慢慢地爬升。
而沒有詮釋的今夜里,
我是渴望另外的一種
覆蓋。


故園

那一個不生疏的地方
便是我們的家

它沒有天堂的華麗
但是它知道我們的歡笑
或許是簡陋些
它卻不會讓我們遺忘

這滿墻的藤蔓
代表著最初的辛勞
門前的海棠樹
已長的和我一般高

還記得屋角的青苔
和階前的花壇嗎
那紅的玫瑰綠的蔓草
還有厚重的木門
不隨意的打開
梧桐也許更密了吧
還記得我們在它身畔的輕語
和著纏綿的琴聲
迢遙的人影
但是現實已沖垮了回憶
像黃昏的幽嘆

快樂更像零亂的粉塵
已湮沒于滿園雜草
殘破的窗紗
無力再拂去迷離的蛛絲
那一個不生疏的地方
曾是我們的家

它沒有天堂的華麗
但是它懂得我們的歡笑


沉寂以后

月色在一場雨后
就分割了夏天和秋
像風霜
也艱難褪成一片夜色

往事如水
心境如茶
已不堪回味、啜飲
而你的名字
早已沉入杯底

像恬淡的薄霧
映不出歡樂的背面

今夜
回憶是一種曲調
卻悲涼如刀
 陵縣工商局


6——雛菊(外二首)
□王瑋

風露入新秋,寒蟬別翠樓。
百花容漸老,雛菊笑枝頭。

冬夜

 瘦雨斜風透北墻,
 碧螺半盞奪書香。
 誰家夜奏胡茄曲,
 久坐窗前未覺涼。


黃鶴樓感懷

 鸚鵡洲前話古樓,
 楚天風雨卷千愁。
 梅花未解青蓮意,
 盡詠崔詩惹白羞。

注:青蓮,青色蓮花。瓣長而廣,青白分明。此處暗喻“李白”(李白,號:青蓮居士)。李白曾有:“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詩句。當年李白游黃鶴樓看到崔顥的《黃鶴樓》,說:眼前有景道不的,崔顥題詩在上頭。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