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勇:《“詩和藝術——從物理公式談起”》
2022年4月14日晚,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舉辦的第三屆“創(chuàng)意寫作”系列講座第一講開講并獲得圓滿成功。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xié)會詩歌委員會副主任王少勇主講,講座題目是 《“詩和藝術——從物理公式談起”》。
王少勇是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特聘作家,魯迅文學院第36屆高級研究班學員,《中國自然資源報》首席記者。作品發(fā)表于《詩刊》《詩潮》《大地文學》等刊物,入選多種年度選集,著有紀實性隨筆集《珠穆朗瑪日記》。
少勇老師的講座從代表人類智慧結(jié)晶的兩個偉大的“P”——Poetry和Physics開始,講了人類的兩個重要思維:科學(理性的、抽象的、明確的)和藝術(感性的、形象的、模糊的),藝術品產(chǎn)生效果的過程是一個互動的、復雜的過程。談到如何創(chuàng)作詩歌時,少勇老師認為,詩歌有三個“魔法”:藝術(詩)的魔法之一,是“打破事物間尋常的聯(lián)系,賦予事物新的內(nèi)涵”;魔法之二,是“昨日重現(xiàn),情感的絕對傳達,讓瞬間永恒,詩保存人的記憶和情感”;魔法之三,是“從奇特的角度看世界,照亮存在,指向神秘?!?
講到詩歌創(chuàng)作,少勇老師引用詩人帕斯的話,說:“詩歌先于寫作存在。寫作時,詩人是語言的工具。一首詩不表達詩人的思想,它表達詩?!薄皼]有什么東西不能入詩(藝術)”美國詩人W.S默溫的說法:“詩歌與生命的徹底性相關,與徹底實現(xiàn)一個人的經(jīng)驗相關,徹底地實現(xiàn)、表達它,讓它具有意義。經(jīng)驗是我們無法真正表達的東西。我們可以看到落在樹上的陽光,卻無法傳達那種經(jīng)驗完整而獨特的氣氛。”他還引用英國詩人拉金的說法:“建立一種無限保存?zhèn)€人經(jīng)驗的語言機制,無論誰讀了這首詩都能在自身里復現(xiàn)出來?!?/span>
少勇老師旁征博引,從唐詩的王維、杜甫講到宋詞的蘇軾、秦觀,從中國古典詩歌講到顧城、江河、海子、韓東等人的當代新詩,從中國詩歌談到西方濟慈、波特萊爾等人的詩歌,從詩歌講到繪畫和其他藝術,從藝術(詩歌)作品談到藝術思維,兩小時的講座信息量很大。
少勇老師認為,寫什么不重要,怎么寫也不重要。詩是被召喚來的。他引用他的老師任洪淵先生的話說:“你的文字,應當帶著你的呼吸和體溫?!?/span>
該校文學研究所所長闕建華老師主持了這場講座。闕建華老師在總結(jié)時說,從中國古代的《詩大序》、劉勰的《文心雕龍》到古希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古羅馬賀拉斯的《詩學》《詩藝》等都在其文學藝術理論著作中,用“詩學”“詩藝”來闡述包括詩歌在內(nèi)的藝術思維,“詩”不僅指狹義的詩歌創(chuàng)作,還指廣義上的藝術思維方式。詩歌代表了一種更寬泛意義上的人生態(tài)度,生活中不僅要“負重前行”,也需要“詩和遠方”。
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創(chuàng)意寫作”系列講座自2021年春季學期開始,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xié)會駐會作家和部分會員,被學校聘為駐校作家和特聘作家,應邀參加系列講座。本學期作家講座主要講詩歌、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文體的欣賞和寫作,培養(yǎng)學生對這些作品的理解、評判和寫作能力。
由于疫情原因,目前校園內(nèi)除了大四畢業(yè)班學生和部分碩博研究生外,大部分學生基本未返校,“創(chuàng)意寫作”系列講座在線上、線下同時進行,線上通過超星學習通網(wǎng)站同步直播。該校自然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曉鴻、副院長張穎、地質(zhì)學史研究所副所長員雪梅和部分在校學生慕名來到講座現(xiàn)場。(闕建華 張世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