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命的河流汩汩流淌
-讀楊海蒂新書《這方熱土》
趙光華
拿到著名散文作家楊海蒂親筆簽名、還散發(fā)著油墨香的新書《這方熱土》的時候我還在北京,這本書開本小裝幀精美,在出差途中,本想隨便翻翻,誰知在高鐵行進的5個多小時中,竟然讀到不忍釋卷。
《這方熱土》是中國國家公園系列叢書之一,這套書共10本,分別寫了三江源、東北虎豹、大熊貓、祁連山、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神農(nóng)架、香格里拉普達措、錢江源、南山10處國家公園。本書是寫海南國家公園,作家楊海蒂在海南生活了十年,所以她寫起來得心應手。
什么是國家公園?中國為什么要設立國家公園?本書做了科普,我國于2013年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并于2015年開始體制試點,涉及青海、吉林、黑龍江、四川、陜西、甘肅、湖北、福建、浙江、湖南、云南、海南12個省,總面積超過22萬平方公里。2021年正式設立國家公園,中國的國家公園建設從此走上快車道。
國家公園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自然保護區(qū),更不是一般的旅游景區(qū),其設立的初心,是要保護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同時為與其環(huán)境和文化相和諧的精神、科學、教育和游憩活動提供基本依托。宏大寧靜的自然空間被國家“編排和設定”,也只有國家才能大手筆跨行政區(qū)空間進行有效規(guī)劃與管理。從1872年美國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開始,經(jīng)過一個多世紀的發(fā)展,國家公園獨特的組織建制和豐富的科學內(nèi)涵,被世界高度認可。而自然與文化的結合,也成為國家公園建設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在自然保護方面,國家公園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為目標,是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chǎn)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分,保護范圍大,生態(tài)過程完整,具有全球價值、國家象征,國民認同度高等特點。與此同時,國家公園也在文化、教育、生態(tài)學、美學和科研領域凸顯杰出的價值。
國家公園與一般性風景保護區(qū)、營利性公園有著重大的區(qū)別,它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弘揚之地,是國家主流價值觀的呈現(xiàn)之所,也體現(xiàn)著特有的文化功能。舉例而言,英國的高地沼澤景觀、日本國立公園保留的古寺廟、澳大利亞保護的作為淘金浪潮遺跡的礦坑國家公園等,很多最初都是傳統(tǒng)的自然景觀保護區(qū),或是重點物種保護區(qū)以及科學生態(tài)區(qū),后來因為文化認同、文化景觀意義的加深,衍生出游憩、教育、文化等多種功能。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第一大感覺就是文字敘述的代入感極強,讓我身臨其境。我仿佛跟隨作家的筆進入這片浩瀚的原始熱帶雨林。周身被濕氣浸潤,眼眸里盡是綠色,好像置身于云海霧嵐中,感覺頭發(fā)和眉毛都掛著濕漉漉的水珠。我能看到林中參天的古木被盤根錯節(jié)的藤擁抱,陽光透過叢林的縫隙,溫柔地撫摸著草尖。林中清脆的鳥鳴更顯出森林的靜謐,各種生命交織在一起,跳動著,蓬勃著。作家的文筆細膩,靈動,文字鮮活,畫面感強,讓我產(chǎn)生閱讀的快感。每讀完一章,我合上書,品一杯香茗,細細咀嚼讀過的文字,簡直是一種享受。本書的描寫精彩紛呈,修辭的運用增添了閱讀的趣味,比如她把尖峰嶺的山與海比作一對纏綿的戀人,比如“果實碩大的波羅蜜,一邊開花一邊結果,一邊還與蝴蝶眉來眼去”。登上霸王嶺,我仿佛進入到安徒生營造的童話王國,置身于《綠野仙蹤》的奇妙世界。走進被譽為“植物天堂、動物樂園”的鸚哥嶺,作家介紹的五顏六色、花花綠綠的植物讓我的思維應接不暇。動物之間的戰(zhàn)斗、植物之間的絞殺,自然界的生存法則讓我驚奇。在所有的山嶺中,五指山知名度最高,不僅僅是因為這座山有2600年的古樹,擬或是這里有數(shù)不清的蘭花,而是這里有豐富的文化底蘊,作家筆下的五指山囊括了所有的山水之美,作家對五指山的偏愛傾注在文字間。
本書把散文的優(yōu)美性和科普性無縫隙粘連,對讀者來說是非常好的閱讀體驗。本書除了的精彩的描寫和敘述,還詳盡介紹了海南熱帶雨林里的動植物種類、生活習性和生存環(huán)境,讓我深入了解這些物種,比如從本書中提到的大象級別的昆蟲“陽彩臂金龜”,介紹的文字堪比央視頻道曾經(jīng)播放的《昆蟲的盛宴》解說詞。還介紹了黎母山的植物間的絞殺現(xiàn)象,讓我明白無處不在的叢林法則。走進霸王嶺,我領略了完全生活在樹上的“空中飛人”長臂猿和獼猴嶺上的獼猴部落,了解到和人類共同祖先的這群特殊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在介紹森林中獸類時,作家發(fā)出這樣的感嘆,這些野獸本來和人類是互相打量、和諧相處的,但是過去的幾十年它們?yōu)槭裁磿?/span>離我們越來越遠?全島目前僅剩100余種野獸。那些走失的動物給人類帶來什么警訓?還好,人類覺醒了,認識到問題出在自身。從2018年開始,我們國家在海南設立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并制定了一系列法規(guī)、政策,對熱帶雨林生物種群進行保護,現(xiàn)在雨林里又開始熱鬧起來,到處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本書引經(jīng)據(jù)典,有厚重的歷史感和人文氣息。比如對梭羅的《瓦爾登湖》的解讀,作家身處大森林時候和梭羅有同樣的感受,那就是“整個身體只有一種感覺,每一個毛孔都汲取著快樂”;德國哲學家康德說“有兩樣東西,我越是思考,就越是感到敬畏,一是頭頂?shù)男强眨皇莾?nèi)心的戒律。”敬畏星空和敬畏自然是同樣的道理,這些年發(fā)生的災難是大自然對人類敲響的警鐘,人類如果繼續(xù)置若罔聞,那到頭來必將步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歷史上許多文化名人曾在海南生活過,留下了許多后人經(jīng)常吟誦的名句。蘇東坡是這樣贊美黎母山的“奇峰望黎母,何異蒿與邙”歷史上這樣的溢美之辭不勝枚舉。繆爾說“森林是河流源泉,也是生命的源泉”這讓人類如何不對森林立定膜拜!面對眼前這片寶貴的熱帶原始森林,作家情不自禁地拿起筆包含深情地去書寫。羅曼?羅蘭這段話,讓我對登頂山峰和人生有了新的認識,他說,人應該努力登上高峰。在那里,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和脈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們更接近永恒。以后,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平原,心中便會充滿了戰(zhàn)斗的勇氣。登頂山峰不僅僅是望遠,還代表著視野、奮斗和成功。
生活在這方熱土上的人樸素善良、勤勞勇敢。黎族、苗族同胞和熱帶雨林和諧相處了幾千年,他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明,精湛的制陶技術和織錦技術讓人拍案叫絕,特有的紋身增添了原始居民的神秘。吊羅山上的林木鳥獸草木和英雄一樣是有骨氣的,革命先烈陳日光帶領苗族人民建立蘇維埃政權,建立第一支抗日武裝,為了營救群眾,他和兒子一起壯烈犧牲。吊羅山還有許多這樣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吊羅山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有英雄的鮮血澆灌,這片雨林的草木異常茂盛,它們是烈士的化身,永遠守護著這方熱土。黎母山上的王國興,帶領黎、苗群眾發(fā)動起義,為瓊崖抗日戰(zhàn)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還有五指山上婦孺皆知的“紅色娘子軍”革命故事。在閱讀的過程中,腦海里的畫面伴著歡快的音樂節(jié)拍一幀幀滑過。
“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
作家楊海蒂在海南工作生活了十多年,她把青春獻給了這方熱土,她對這片熱土包含深情,她的足跡踏遍了島內(nèi)的山山水水,她的筆豐盈多情,筆下的文字如泉水一樣噴涌而出,她帶給我們一場閱讀盛宴,從他的作品中我們領略到這塊土地的美麗和神奇。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必將吸引全世界人的目光,《這方熱土》的出版發(fā)行,必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生態(tài)散文作家李青松說,置身自然,重要的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從看到的自然中感悟了什么,理解了什么,我不知道人和自然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但我知道----我們給自然留出多少空間,自然就留給我們多少時間。
這段話很好地詮釋了人和自然互相依存的關系。人類在享受全球化帶來的快捷和歡愉同時,也不得不承受環(huán)境帶來的災難,當人類處于焦慮和絕望境地的時候,自然生態(tài)文學就是一片綠葉,通過這片葉子,我們看到生命延續(xù)的希望。如何把災難轉(zhuǎn)化成生機,那就需要國家行政力量,越來越多國家公園的設立就是人類在努力修正自己的錯誤,朝著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向發(fā)展。
借用本書中作者引用馬爾克斯一句話來做結尾。他說“最幸福的生活,莫過于上午在森林,晚上置身于都市”但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過這樣愜意地生活,走進山林,融入自然,清空煩惱,洗滌心靈,俯身大地,謙卑地與地球上的諸多生靈交朋友,讓生命的河流永遠汩汩地流淌。
(原文發(fā)《大地文學》2022夏季卷)
趙光華 男,山西省永濟市人,中國自然資源作協(xié)會員、山西省作協(xié)會員,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首屆駐校作家。先后在《中國自然資源報》《中國礦業(yè)報》《中國綠色時報》《山西日報》《大地文學》《啄木鳥》《牡丹》《參花》《綠葉》《時代報告》《三峽文學》等國家、省、市報刊雜志發(fā)表小說、散文、報告文學、詩歌共60余萬字,著有中短篇小說集《林中鹿鳴》。
上一篇:《道德經(jīng)》的啟示
下一篇: 用新聞視覺考量詩人社會責任